未过门的妻子。
苏显之于男女之事上也从未有过任何绮念,在其他少年慕少艾的年纪,他已明白了自己一生的大业,然而脚步不知怎么还是停留了一瞬。
他听见她在众人面前曲解“太仆寺”的含义,本觉得荒谬,甚至忍不住皱起了眉,听到最后,却又忍不住笑了出来。
是呀,其实朝廷的衙门和那些添了香油钱就能消灾解难的佛门净地又有什么不同呢?
苏显之六岁丧父后,母亲匆匆改嫁他人,舅父虽有心抚育他,但家中境况实在平平。
父亲青年时曾考中庠生,这之后一直未能中举,便在县里开了一间生药店,寻常也坐堂问诊。只是他生性仗义疏财,对穷苦人家时常分文不取,还倒贴许多珍贵的药材。
终于在他死之后只留下了两间屋子和几十亩薄田,后来这几十亩薄田也被族人瓜分殆尽。
这个时候没有人记得苏郎中生前的仁义。
人人都在想——啊,我不占这便宜也会有别人占,我再不占这便宜就没得占了。
年幼的苏显之就这样站在父亲的棺椁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屋子里的家俬一件一件搬走。
最后一把椅子被搬走后,母亲走了进来。
她红着眼睛,搂紧苏显之,一遍又一遍地问:“显哥儿,你会怪娘吗?”
苏显之沉默地低头,从怀里取出一张小小的手帕,递给母亲:“娘,擦眼泪。”
他不怪母亲,生活所迫,一个身无长技的寡妇是无法靠着四面土墙拉扯大一个孩子的。
那么应该怪谁呢?
怪这些趁火打劫的族人吗?他们是最直接的施害者,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如果今天是他们之中的哪一个倒下了,别人也会这么对他们的妻儿,所以他们必须在自己还能偷能抢的时候多攒下一些钱财。
那么,怪父亲吗?
别人都知道为自己的妻儿打算,父亲却一昧地任侠,最终也没有人记得他的好处,只剩下他可怜的妻儿因此受苦。可是仁义道德不是圣人推崇的吗?
从儿童咿呀学语起,那些胡子花白的老夫子们就教他们要“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这些都是错的吗?
又或者,责怪上天,将一切的不幸归咎于命运。
苏显之被送到了佛寺,出家做了小沙弥。
这一年保定乡下大旱,饿死了无数的人,还有许多没死的人不得不拖家带口地逃难。
但庙里有很多的粮食。
住持这日给他们这些新来的小和尚说了一个佛法故事——
琉璃王是波斯匿王与婢女之子,年少时为释迦族人所轻辱,登上王位后决心血洗释迦一族。
佛陀曾三次阻拦琉璃王,然而琉璃王仍攻入伽毗罗城,屠杀释迦族人九千九百九十万。第三次出兵时,佛陀知因果难违,便不再阻止琉璃王。
这是告诉他们,生老病死富贵灾难原都是天生的,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诚心向佛,积累善因,下辈子才能投个好胎。
苏显之问,既然明知琉璃王要屠戮释迦族人,为什么佛陀不先出手杀了琉璃王呢?
大师傅于是又给他讲起目犍连尊者的故事。
目犍连尊者不忍释迦一族受难,于是将一些释迦族人受入自己的钵盂中,但等到琉璃王屠尽伽毗罗城后,目犍连尊者打开钵盂想要将这些释迦族人放归时,却发现钵盂中的人悉数已经死了。
大师傅说,这就证明了在宿世因果面前,即使有神通相助也无济于事。
苏显之又问,寺庙的仓库里有许多的粮食,只要拿出来发放给受灾的百姓,他们就能免于一死,这不就是改变他们的命运了吗?
大师傅哑口无言,最后只好拿念珠狠狠地敲了敲他的脑袋:“我执!我执!你再这样执迷不悟下去,会害了许多人。”
苏显之九岁时,被寺庙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