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如歌:新疆石河记忆> 第十章 校报记者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校报记者团(3 / 13)

时间已经来到下午3点。餐馆距离军垦博物馆不远,我们便相跟着着参观了军垦博物馆,并跟博物馆前两架退役的直升飞机合了影。至此,这趟团建才算圆满结束。

这一次集体出游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团建,既增进了社团间的互相了解,同时也融洽了团队氛围,使我们更像一个整体了,而这对于日后开展工作,也大有裨益。在此过程中,我也结识了更多性格迥异的同学。对将来工作没有什么帮助,但一些人却成了我大学回忆的美好光点之一。

相较于秋游,08年4月底的春游,又是一次别样的体验。

这次,我们一行人选择徒步前往西郊的一片桃花林,去欣赏初春盛开的桃花。

人员构成和上次差不多了,有个别同学临时有事去不了,整体比上次少了5人。一行人照例在行政楼前集合,等人到齐,我们便从中区南门出来,沿着马路向西出发。小组长李明哲举着印有“石大校报记者团”白字红底的旗帜,精神昂扬地走在队伍最前面,周老师和陈老师随后,其他队员则环绕四周,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

从市区走向西郊,是一次从繁华逐渐走向荒凉,甚至有些破败的旅程。这次的路程较上次长了3公里左右。3公里看似不多,但与第一次坐中巴来回比起来,所花时间明显多了不少。

途中,我们休息了2-3次。1次在一个小溪边,看着哗啦啦的淙淙流水,大家玩起了类似“曲水流觞”的游戏。

大家一字排开,分列在小溪两侧,李明哲用纸船作道具,看小船停到谁的跟前,谁就表演节目。节目表演完,便由他(她)放小船,然后依此类推。假如小船没有停靠,则重新来过。简单且略显幼稚的小游戏,大家却玩得不亦乐乎。

周老师和陈老师本打算看热闹,但大家怎么可能允许呢。在大伙前呼后拥下,两位30多岁的老师,也“被迫”参加到游戏当中。玩了差不多1个小时,我们才启程继续赶路。

之后来到一处养骆驼的农场,大家便新奇地停下来,一边观赏骆驼,一边拍照。

农场有7-8只单峰驼,有大有小,大的状如牛,小的却瘦如羊,但是很可爱。女同学尤其想上前抚摸。农场不大,但骆驼的骚臭味不小。大家新鲜完,拍完照,便赶忙散开,继续赶路了。

中途路过一家小卖部,我们一行人便进去采购了一大堆零食和饮料。周老师说大家随便买,他买单。十几人便一哄而上,到店里的角角落落各种挑拣。虽知有500元的团建费,但我们也大多量力而行,每个人2-3件,顶多4件东西。看着每个人都不走空,我颇为周老师捏一把汗。结果一结账,发现才花了200元出头,平均一人不到20元——由此来看,东西不仅便宜,店家也是相当淳朴,不会因为是集体采购,就漫天要价。

到达目的地桃花林的时候,差不多中午1点,这一路走走停停的,竟走了4个小时。好在大家并没有很累,一路上说说笑笑,有吃有喝,好不快活。

途中憧憬着满树的桃花,渴望好好欣赏这初春的烂漫。结果走近了才发现,偌大的一片林子,竟只有零星的几朵桃花,而且分布并不均匀,不免令人倍感失望。4月的石河,春色并不明朗,寒意未消之下,想要寻找类似内地的春之盛景,只怕要希望落空了。

然而,即便春色稀薄,也总有人能从这有限的美好中,寻找到无限的快乐。零星的几朵小花,俨然成了主角,此刻,它们正成为大家争相拍照,以及细嗅清香的所在。

相较往年,今年的春天来迟了一些,而在这祖国的大西北,遥远的新疆腹地,春天虽迟但一定会到。这枝头的点点粉色,不正说明了春的跫音,在慢慢靠近么?

就着有限的春光,有同学诗兴大发,忍不住写下一首《春赋》,并情绪激昂地朗诵给大家听

春,你为何不来?

这焦灼的大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