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这段铁轨满是斑斑锈迹。铁轨四周铺满落叶,有种别样的沧桑之美。
铁轨长度不足百米,从这头弯弯曲曲延伸到密林深处。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秋季,竟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站在铁轨上合影拍照,有种别样的美。大家一看到照片效果,便禁不住跃跃欲试,挨个摆pe,喊“茄子”。
铁轨不远处,有几条蜿蜒的小路潜藏于密密麻麻的树林间。循着铺满落英的小路迂回向前走,不免使人想起那两句诗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今日这光景虽没有禅意的铺垫,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玩累了,大家便找个开阔的地方休息。休息期间,周老师提议开始节目表演。节目表演在此次团建的计划之内。来之前,大家已经想好了要表演的节目形式,并且各自找好了队友。
我和小组长李明哲搭档表演了一个双簧节目,虽是胡乱拼凑的段子,表演也不太默契,但还是博得满堂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周老师没有上台表演的打算,但在大家的怂恿下,演唱了一首《忘情水》。有小伙伴贴心地递上一个空矿泉水瓶,让周老师当作麦克风;有女生不知从哪里摘来一簇野花,塞到周老师手中。虽没有伴奏,但周老师的清唱却很深情,很动听。歌毕,即刻赢得无数掌声。掌声中一半是惊叹,一半是惊讶想不到平时看起来十分严肃的周老师,也有这么多才多艺的一面。
表演期间,李明哲也没闲着,想着找点什么“野味”吃。因为附近有不少玉米田,此时也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李明哲便拉上我,打算去附近农户那里买几根嫩玉米。
走出铁路公园不多远,恰好看到一个农户开着三轮经过,三轮的车厢里正横七竖八地躺着不少刚从地里摘下的带绿苞叶的玉米。李明哲赶忙紧跑几步,追上农户,并叫停车辆。
“大爷,您车上有嫩玉米吗?”
“这些都挺嫩的,你要干啥?”一个约莫50多岁,弯腰驼背,皮肤黝黑的农户侧脸说道。
“是这样的,我们学生社团在搞活动,想买点玉米吃?您看行吗?”
“你需要多少?”
“20根吧。”
“可以。”
“总共多少钱呀?”
“你看着给吧,你们学生也不容易,我也不想诓你们。”农户露出憨厚的微笑。
“那按照市里的价格,1元一根,我给您20元吧。”说着,李明哲就要掏钱。
“给10元吧,我按5毛/根,这里跟市里不一样。”农户倒是直爽。
说完,农户便让我们挑嫩玉米。怕我们挑的偏老,还主动告诉我们怎么选嫩玉米“你用指甲切一下,有脆劲的,就是嫩的;切起来费劲的,就是偏老的。”一边讲,还一边给我们示范。见我们挑得慢,索性下车来,帮我们挑拣。
“别总挑个小的,这个个大的也挺嫩的。”农户的热情和实诚,让我和李明哲万分感动。
因为没有袋子,农户索性送了我们一个编织袋,末了,还多送了我们三根玉米。
看着农户驾驶三轮继续慢悠悠的往远处开去,我和李明哲不禁感慨万千。
两人抬着袋子回到铁路公园,节目表演也差不多结束了。于是我们便在大伙的兴奋和围观下,寻一块可以烧烤的空地,准备让大家一起品尝这田园美味。这时集体的凝聚力便体现出来了有的帮忙捡干柴,有的帮忙剥玉米、有的帮忙插上木棍,有的帮忙点柴火……
也许是饿,也许是没吃过石河的烤玉米,那天烤出来的玉米,我吃得异常香甜,至今还难以忘怀。
玉米只是午饭前的小点心。等吃完玉米,我们便坐中巴车去市区找了一个餐馆吃午饭。这一餐吃得够排场,光人就坐了满满三大桌子。也许大家都饿了,每上一道菜,不等转完一圈,盘子就见底了。十几个菜下肚,大家才差不多饱了。
吃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