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如歌:新疆石河记忆> 第十章 校报记者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校报记者团(1 / 13)

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恍惚间,我在校报记者团已经一年了。粗略算一下,这一年来,我参与的采访工作不过10余次,撰稿工作有20-30次,平均一个月2-3次,可以说十分清闲。

由于校报记者团工作不多,占用不了我多少时间,加之功课不忙,所以整体感觉日子过得很轻松。

同其他社团一样,校报记者团也是没有稿费或其他福利待遇的,然而我仍旧干得很起劲。尤其对文章见刊,很是充满期待和喜悦。尽管过程多少有些痛苦,比如需要始终遵循客观陈述的报道风格,有时免不了要采访和拍照,采访前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等等,常常使我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然而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磨练了自己,并且学会了与社团成员更好地分工协作。

因为不喜欢被新闻报道的条条款款束缚,采访之余,我也会有感而发地写一些感性文章。一次疏忽,错把自己写的一篇影评当成采访稿发给了周老师。事后收到周老师的反馈,我才发现自己的大意。随后,赶忙把完成的新闻稿重新发给周老师。本以为周老师会批评我的工作态度,然而不仅没有,还给我一个意外之喜等周五晚上,去周老师办公室领取本周校报时,竟在校报d版的文艺板块,意外发现了自己写得那篇影评。

“周老师,这篇文章您给发表了呀!”

“是呀!稍微改了几个标点符号和错字,其他基本没动。”周老师微笑着看着我。

我一时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相较于之前那篇“青春征文”一等奖的“赝品”,这篇文章发表的意义对我更为重要。因为除了文字全是我一个字一个敲出来的,其中的思想更是我个人观点的真实表达,不带一点参考与借鉴的水分。而这也是自我价值的最好证明,这简直比拿奖还让我感到兴奋。

回到宿舍,我便把那份报纸认认真真地收好,并一直保存至今。

校报记者团以采访撰稿工作为主,但社团里不全是工作。周老师也会从团建的角度,找一个合适的季节,恰好的周末,召集大家去石河郊区游玩。与其他由学生开办的社团所不同的是,我们校报记者团的团建是有一定经费支持的。

在校报记者团的那些日子,周老师共组织过两次团建,一次是07年十一的秋游,一次是08年4月底的春游。

秋游的时间定在10月6日,一个天清气爽的周六。

因是新成员入社团以来的第一次团建,大伙的热情高涨。吃完早饭,在办公楼前面集合完毕,我们记者团7人、编辑部6人,以及周老师、陈老师,共计15人,便一起坐上中巴,去了10公里外,位于市区西郊的“石河铁路公园”。

石河铁路公园是个偏远、人烟稀少,但可以免费参观的旅游景点,里面尽是密密麻麻又高大的树林,其中尤以法国梧桐为多。

10月入秋,季节的痕迹已悄然写满大地。满地的金黄落叶,很是烂漫。几棵火炬树上,火红的叶子在万千黄叶间,显得格外扎眼,仿佛踩错鼓点的姑娘,羞红了脸。那娇羞又迷人的神情,引得大家纷纷要与它合影留念。这些时候,小组长李明哲反而成了专业人像+风景摄影师。他拿着记者团的佳能相机,满心欢喜地义务为大家提供免费拍摄服务。

既然名为铁路公园,铁轨自然少不了。一进到里面,我们便注意到一段废弃的铁轨——这是一段80-90年代的铁轨,据说之前是一条运送砂石泥土的铁路专线。

为了城市建设,石河政府就地取材,建设了一条由市区通往西边大山的铁路,方便运送城市建设的石料。石河市能有今日的辉煌,这条铁路功不可没。随着城市建设告一段落,这段铁路的作用便逐渐弱化。最后,周围垦荒开田,绝大部分铁轨都被废弃,只保留了铁路公园这一小段,成为那个火热年代的鲜活印记。

因为没人保养,风吹雨淋日晒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