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但土地却渐渐变成了沙漠,最终能量漩涡席卷了一切。影像的最后,一位楼兰星长老将一块刻着星图的木简交给一个年轻人,示意他前往地球。
“这就是楼兰星的警示。”王玲抚摸着圆盘上的纹路,“过度追求产量,忽视自然规律,最终只会走向毁灭。三星堆的先民把‘敬畏自然’刻进了青铜器,楼兰星人把‘前车之鉴’写进了木简,这些都是文明传承中最珍贵的智慧。”
从楼兰古城返回三星堆后,王玲对赤晶稻的种植方案进行了调整。她带领团队在种植舱中加入了模拟神树“节流阀”的装置,严格控制能量输入,同时引入地球的稻鸭共生模式,让赤晶稻与本土微生物形成生态循环。“农耕不是追求极致的产量,而是追求可持续的平衡,”她在联盟会议上说道,“楼兰星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她的理念得到了联盟各文明的认同。冰晶族主动调整了寒晶麦的种植密度,放弃了短期高产的目标;云栖族则将地球的雨水收集技术与自身的能量调控技术结合,构建了循环农业系统。“星际农耕学院”的课程中,新增了“楼兰星案例分析”模块,王玲亲自授课,用楼兰星的毁灭与三星堆的存续对比,讲述敬畏自然的重要性。
三个月后,赤晶稻成熟了。银色的稻穗在种植舱中低垂,颗粒饱满。周明检测后发现,赤晶稻的产量是地球普通水稻的三倍,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最重要的是,种植过程中没有对周围生态造成任何影响。“我们成功了!”周明举起检测报告,“这是地球文明与星盟技术融合的第一个成果!”
消息传到影族母星时,影族代表发来一段影像“星墨麦”已经成熟,黑色的麦穗在星光下泛着光泽,影族人围着麦田跳舞,黑色的体表泛起喜庆的红光。他们还培育出了新的作物品种——用星墨麦与赤晶稻杂交的“星纹麦”,既能在暗黑环境生长,又能适应温和气候。
就在团队庆祝成果时,枢纽密钥突然发出强烈的光芒。三星堆祭祀坑的方向传来巨响,13号坑底浮现出一个巨大的水晶容器,容器中存放着一卷用未知材质制成的典籍,典籍封面的纹饰正是赤晶稻的图案。
王玲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典籍。典籍上的文字自动转化为地球语言,标题是《星盟农耕法典》。法典中记载了星盟百万年来的农耕智慧,从作物培育到生态保护,从能量调控到文明互助,每一页都配有与地球古籍对应的注释。最令人震惊的是,法典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星图,星图上标记着慕容冷越和风澈的位置——他们在银心锚点附近的“时空驿站”,状态安全。
“是星盟理事会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远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喜悦,“慕容冷越失联后,一直在银心锚点修复能量通道,风澈则与星盟的儿童一起学习农耕知识。他们很快就能返回地球。”
王玲的泪水瞬间涌出。她抚摸着星图上的标记,仿佛能看到丈夫温和的笑容,看到儿子拿着画笔描绘星稻的模样。掌心的密钥与典籍产生共鸣,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祭祀坑。
当天晚上,王玲在《星河农书》中写下新的篇章,标题是《星种破土文明共生的密码》。她记录了赤晶稻的培育过程,分析了楼兰星的教训,还附上了影族“星墨麦”的种植方案。在篇章的最后,她写道“农耕是文明的根,敬畏是传承的魂。当三星堆的青铜与星盟的水晶相遇,当地球的古籍与星际的法典共鸣,我们终于明白文明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自奔跑,而是带着前人的智慧,牵着伙伴的手,在自然的怀抱中稳步前行。”
深夜的实验室里,《星盟农耕法典》与《山海经》《天工开物》并排放在桌上,青铜碎片的拓本铺在中间,纹饰与典籍中的插图完美重叠。枢纽密钥的光芒在掌心流转,与窗外的星光相映成趣。王玲知道,新的旅程即将开始——去接回亲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