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前缩短了一半。陈凯的研发团队遇到了难题:侦查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容易卡顿,微型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不足。他翻阅林薇整理的古代“斥候”侦查记载,看到“斥候分批次侦查,交替返回汇报”的方法,突然有了灵感:“咱们可以让机器人和无人机组成‘侦查小队’,两台机器人配合一架无人机,一台在前探路,一台在后接应,无人机负责高空侦查,遇到障碍时交替绕行,就像古代斥候的‘梯次侦查’。”针对续航问题,他在机器人身上设计了可更换电池模块,像古代士兵携带备用箭矢一样,让队员能快速更换电池,延长侦查时间。经过多次调试,第一代巷战侦查设备终于完成,机器人能在狭窄通道中灵活转向,无人机续航达到40分钟,基本满足实战需求。王玲联系了城郊的废弃工业区,将其改造为实战测试场地,模拟繁华街区、老旧胡同、地下商城等多种场景。测试当天,队员们分为侦查组和突击组,侦查组操控设备摸清“敌人”位置和布防,突击组根据情报运用“诱敌入伏”战术,成功“抓获”所有模拟敌人。现场观摩的总部专家点头称赞:“你们把古代战术的灵活性和现代科技的精准性结合起来,解决了城市巷战‘侦查难、突围难’的痛点。”但专家也指出不足:“地下商城场景中,声波定位仪受回声影响,定位误差较大,需要优化。”陈凯立刻组织团队改进,他参考古代“地听”装置——埋在地下的陶瓮,通过声音放大判断敌人动向,在声波定位仪中加入“回声过滤算法”,筛选掉无效回声,只保留目标声音信号。二次测试时,定位误差缩小到0.5米以内,完全满足实战要求。与此同时,林薇培训的首批“社区志愿侦查队”在试点社区发挥了作用:一位志愿者发现小区里有陌生人员频繁进出闲置车库,用手机拍下照片上传到专用平台,警方通过巷战侦查设备进一步侦查,发现车库内藏有非法物品,成功捣毁了窝点。志愿者李阿姨在表彰会上说:“以前觉得反恐是专业人员的事,现在知道咱们普通人也能当‘眼线’,帮着守护家园。”六月,总部组织跨区域反恐演练,王玲小组的巷战侦查战术作为重点科目展示。演练场景设定为“某繁华街区发生恐怖袭击,敌人藏匿于老旧胡同,挟持人质”。赵阳带领队员快速部署智能障碍装置,封锁胡同两端;陈凯操控侦查机器人和无人机,很快摸清敌人位置和人质情况;王玲则指挥“社区志愿侦查队”在周边警戒,防止敌人逃脱。按照“诱敌入伏”战术,队员用广播制造“东侧通道有救援车辆”的假象,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突击组从西侧借助居民楼阳台突入,成功解救人质,抓获所有“敌人”。演练结束后,其他基地的负责人围过来请教:“你们的机器人和战术配合太默契了,古代战术怎么和现代设备结合得这么自然?”王玲笑着说:“核心是抓住‘因地制宜’的本质,古代战术是对当时地形、工具的最优运用,咱们只是把工具换成了现代科技,思路是相通的。”七月初,王玲小组接到紧急任务:协助南方某城市排查老旧城区的安全隐患。该区域街巷狭窄,房屋密集,地下管线复杂,传统侦查手段难以全面覆盖。陈凯带着巷战侦查机器人和声波定位仪前往,机器人深入狭窄胡同,发现两处废弃地窖,微型无人机拍摄到地窖内有可疑物品;声波定位仪则在地下管线中检测到异常声音,排查出一处非法改装的地下仓库。林薇根据古代“分区排查”的方法,将城区划分为12个区域,组织志愿者和民警配合,逐一排查商铺、民宅,短短三天就完成了全面检测,消除了6处安全隐患。当地警方负责人握着王玲的手:“你们的战术太实用了,解决了我们多年的难题,要是早有这套方法,之前很多隐患都能提前发现。”任务结束后,小组在当地召开战术分享会,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反恐人员参加。林薇讲解古代巷战战术的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