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大明第一书商> 第 14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4 章(2 / 3)

公子,何以大驾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姚启元弯了弯嘴角,敷衍道:“冬日无事,出来走走,汪老板生意更胜往日了。”

“这位是——?”汪老板看着晏宜,故作惊讶。

姚启元翻了个白眼,想了片刻,道:“是我新买的小厮,无需理他。”

晏宜怒,想说些什么,姚启元先不耐烦了,看了她一眼,要她有屁赶紧放。

形势比人强,晏宜连忙将自己的困惑一一道出。

“书坊的书从哪里来?”汪老板摸了摸自己的羊角胡,眯了眯眼,“说来北京的刻书不如金陵、建阳,除了一些是小店自己刻印的,多半还是从这两地采买的。”

“活字印刷!我知道!”想起这个课本上的知识点,晏宜很高兴地卖弄道。

不想汪老板却愣了一下,驳道:“是听先人说起过有这么一种印书的法子,不过太费功夫了,一块雕版能印上千百本书,何必弄成一个个什么‘活字’,又不美观。”

晏宜有些吃惊,没想到上学的时候学到的知识并不全面。

“若是那些卖得不多的书呢?”

“小公子是说古籍善本吧?”汪老板善解人意地道,“寻人抄书岂不更划算?”

晏宜恍然大悟——确实,明代抄书也是底层文人的收入来源之一。别的不说,江山易代之后,姚家家财毁于一旦,姚启元又坚持不事新朝,日常就是靠着给人给墓志铭、抄书糊的口。

汪老板又道:“有些闺阁女眷,不喜雕工刻印的书籍,专寻闺秀用簪花小楷为她们抄写各类书籍,这也是有的。”

晏宜眨了眨眼睛,心思开始活泛:“不知抄书一本能得银钱几何?”

姚启元看穿她的心思,轻咳了一声,晏宜装没听见。

汪老板有心讨好二人,给了一个颇为诱人的价钱:“每百页一两银子。”

姚家给丫鬟的月钱是二两银子一个月。晏宜立刻就心动了。

汪老板笑而不语,十分上道地令仆人取来一本《地藏经》:“有位家财万贯的夫人托我寻人为她抄此经书以祭奠故人,凡书一卷,即得一两银子,越多越好,只一点要求——必须是女子手抄。”

* * * * * *

晏宜回到家,连身上的道袍都来不及换,立刻就坐到了书案前,让翠茵几个帮自己铺纸研墨。

姚启元跟着她进了她的小院——现在被她改名成“千金阁”。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姚启元一边走,一边念叨,“你看看你现在这样成何体统!”

“错!”晏宜却毫不在意,“我这院子的名字是我要日入千金的意思,哥哥你别会错意了。”

晏宜上辈子上过几年书法班,虽然后来上学工作很少再练字,但到底小时候的记忆还残存在脑海里。

浪费了几张上好的瓷青纸后,晏宜自觉写得开始有模有样了。这一写就写到了月升东山。

晏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清点了一下自己的战果——三页藏经纸,一页姑且算一千字吧,也就抄了全文的五分之一。

这银子其实挺好赚的,但只是单纯的抄写实在太过无聊的。

搁笔吃了一碗春和给她炖的羊肉汤,晏宜又耐着性子开始抄写。接连两天,她躲在屋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靠着一双刚好没多久的手坚持不懈地抄写,终于抄完了一卷《地藏经》。

这就是一两银子了。但如果算上她自家出的泥金墨和瓷青纸,盈亏又未必了。

晏宜忍不住想——果然劳动是不会致富的。

想了想,她让丫鬟们请姚妙仪和姚韶仪过来。

翠茵走了几步,又扭过头笑道:“先说好了,我叫是叫了,四姑娘可不一定来。”

姚妙仪住在离得远些的东院,但来得很快。晏宜和她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总而言之,抄一卷佛经给八钱银子(一两=十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