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嫁的年龄。王冬想等工作稳定再考虑结婚的事情,但父母显然等不及了。
对很多老一辈,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老家人来说,27岁已经是“晚婚族”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幼儿园或小学了,自己连儿媳妇还没见着,做父母的怎么能不着急呢。拗不过母亲的唠叨和苦口婆心,王冬终于决定利用春节回老家的机会,参加几次相亲。
经邻村媒人介绍,王冬跟一个同样研究生学历,家住县城的女孩认识了。女孩不是王冬喜欢的类型,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女孩因为比王冬大3岁,因此对王冬也不挑剔。
王冬家境一般,但女方家还算富裕。女方家对王冬个人还算满意,假如结婚,也并没有太多要求,既不要求买房,也不要求买车,彩礼钱也只象征性地收3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于是母亲和媒人想极力促成这桩姻缘。
天遂人愿,两人谈了半年,便订了婚,十一长假,王冬便和女孩在老家举办了婚礼。
王冬邀请李叔去河南商丘老家参加婚礼,但李叔说什么都不愿意去。王冬只好带着媳妇来新疆,专门邀请李叔办一场小型宴席。王冬父亲过世的早,对他来说,李叔就如同他在世上的第二个父亲。儿子结婚,父亲不在场,于情于理不合适。
王冬决定以度蜜月的方式,带着女孩去石河看望李叔。女孩没去过新疆,第一次过去觉得很新鲜,对各种美景和美食赞叹不已。但考虑新疆太过偏远,双方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女孩希望继续留在河南工作,同时也劝王冬放弃在石河的工作机会,她愿意让父母找找关系,争取进入本市某医院上班。
王冬思索了几天,便同意了。
在图书仓库当了三年保安后,李叔越发觉得工作没意思,尽管清闲,但仍旧有束缚感,不自由。于是果断辞掉工作,重新在石大南区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距离之前租住的那片拆迁临时安置区不远。
我大三时,李叔曾再次做出承诺,不再结识大一新生。可等我们先后毕业,李叔闲不住,又开始“破戒”了。我和师兄们在电话里听说了,都只好叹气。李叔还是太心善,一个人也难免寂寞。而我们轻飘飘一句话,说出口容易,但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恐怕我们也做不到“言行如一”。
到石河的第二天,王冬带着媳妇去了李叔租住的小房子。结果一进房间,王冬媳妇就一脸鄙夷。表面上对李叔客客气气,但不经意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还是暴露了她的嫌弃。
因为房间阴凉,李叔也不常通风,进入房间,一股阴冷潮湿混杂着上年纪的人身体惯有的汗液味四处弥漫,王冬媳妇下意识地在鼻子上扇一扇风。意识到这么做不太礼貌,才十分为难地放下了手臂。进屋坐凳子,王冬媳妇要拿纸巾擦一擦才肯做;喝水只喝自己带的矿泉水,还没聊两句,就弯下腰去擦拭自己略带灰尘的漂亮鞋子……此情此景,李叔一脸尴尬,王冬却无地自容。
结婚的前前后后,王冬有一肚子话想跟李叔说,聊到尽兴处,竟然忘记了时间。王冬媳妇等得不耐烦,便时不时地给王冬使眼色,催促赶紧回去。王冬觉得扫兴,但也只好迁就媳妇。
临走,李叔把600元红包交给王冬,王冬推脱不肯要,王冬媳妇却一点不含糊,高高兴兴地收下,这让王冬愈发难堪。
回去的路上,王冬想了很多,考虑到将来的发展,以及李叔的生活,便打定了继续留在石河工作的主意,并且还作出了“以后再不带媳妇来见李叔”的决定。
在河南老家时,王冬答应媳妇最多一年就回河南,但1年过去了,春节回家时,王冬却只字不提。
王冬媳妇促催了几次,甚至为此还跟王冬吵架和冷战了几回,但都无济于事,王冬铁了心坚持己见,任双方父母劝说,加上各种利弊权衡,也不为所动。因为谈恋爱时间短,且是碍于父母的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