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梁九善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跟着姜凌,第一次踏入了位于京都的林家。
林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结合警察世家的氛围,既有着文化人的雅致,又透着一种不容侵犯的正气。小院里种着花草,收拾得干净利落。开门的是姜凌的母亲肖文娟。她是一位气质温婉、眉眼慈和的中年女性,看到姜凌,脸上立刻绽开温暖的笑容,再看到姜凌身后高大俊朗、神情略显紧张的梁九善,眼中的笑意更深了几分,带着几分审视,更多的是好奇和欢迎。“阿姨好,我是梁九善。“梁九善立刻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又不失真诚,将手中包装精美的礼物递上,“听凌姐说您喜欢喝茶,这是一点明前龙井,还有一套汝窑茶具,希望您喜欢。"他记得姜凌提过,母亲退休前是语文老师,喜好风雅。
肖文娟笑着接过:“人来就好了,这么客气做什么。快进来吧,小凌,你爸在书房,奶奶和念霄在客厅。”
走进客厅,一位头发银白、面容慈祥、眼神却十分清亮的老太太正戴着老花镜,在绣架前指导一个年轻女孩。女孩眉眼间与姜凌有几分相似,但更显活为灵动,正是妹妹林念霄。而那位老太太,自然就是湘绣传承人郑惠淑奶奶。“奶奶,念霄,我们回来了。"姜凌的声音柔和了许多。林念霄立刻抬起头,眼睛瞪得溜圆,好奇地打量着梁九善,脸上带着狡黠的笑意:“哇,姐,这就是你藏着的那个天才程序员弟弟?比照片上帅多了嘛!”梁九善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落落大方地打招呼:“奶奶好,念雷妹妹好。我是梁九善。”
他转向奶奶,奉上另一个礼盒:“奶奶,听凌姐说您精通湘绣,这是我托朋友寻来的一些清末的湘绣线谱和针法图谱孤本复印件,还有一些上好丝线,希望您用得上。”
郑惠淑奶奶闻言,惊讶地放下手中的针,接过礼盒,打开仔细看了看,眼中顿时放出光彩,拉着梁九善的手连连称赞:“哎哟,你这孩子!有心了,有心了。这线谱可不好找,难为你这么惦记着我这个老婆子。快坐,快坐!”这时,书房的门打开了。林卫东走了出来。他身姿挺拔,虽年过半百,但目光锐利如鹰,不怒自威,一身居家的便装也难掩其长期身居高位和从事刑侦工作沉淀下来的强大气场。
他的目光第一时间落在梁九善身上,带着审视,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梁九善立刻站起身,态度不卑不亢,恭敬地行礼:“林叔叔,您好。我是梁九善。”
林卫东淡淡地“嗯"了一声,走到主位沙发坐下,打量着他:“听小凌说,你是特殊人才引进,搞计算机的?”
“是的,叔叔。之前在京都读书时和同学创业做数据库,后来因为参与晏城市公安局数据中心建设,局里觉得我的技术对预防犯罪有帮助,就让我进了开侦支队数据中心。后来又跟着凌姐到了省厅。”“嗯,年轻人有本事是好事。“林卫东语气依旧平淡,“但警察这行,不光靠技术,更靠责任心、毅力和一股子正气。小凌工作拼,压力大,身边需要的是能分担、能支持的人,而不是需要她额外费心照顾的。”这话里的敲打意味十分明显。姜凌微微蹙眉,想开口。梁九善却抢先一步,态度诚恳无比:“叔叔您说得对。我深知警察工作的辛苦和责任重大。我努力学习技术,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凌姐分担,为公安工作尽一份力。生活上,请您放心,我会照顾好她,绝不会让她为我多操一分心。“他说着,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姜凌,眼神里的温柔和坚定毋庸置疑。林卫东何等人物,自然没有错过他看向自己女儿时那毫不掩饰的情意。他脸色稍霁,但依旧没松口,转而开始考较起梁九善对一些当前刑侦技术难题的看法。
梁九善早有准备,不仅对答如流,还能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提出一些颇具前瞻性的构想,甚至不经意间点出了林卫东团队最近遇到的一个图像增强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