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文学社
七月七日女儿节,家家女儿结彩缕,穿七孔针,向织女娘娘乞巧。今日也是民间晒衣裳书籍的日子,《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文学馆是新设的,没有藏书需要晒,但长孙嫣的书房里却有很多藏书,刚过正午,朝露与绛云就指挥着宫人们将藏书搬出来,分门别类的摆好晾晒。长孙嫣在廊下嘱咐:“芸香草备好了没?等晒完了书,要将芸香草夹在里面,这样才好闻呢。”
忍冬忙回到:“早已经备好了,娘子放心。”长孙嫣点点头,她晒书不为炫耀,也就没有请人来观看,倒是梁氏领着后院众人来请安,一进院子就见到满满当当的藏书,笑着恭维道:“娘子又添了好些书呢。”
这已经很叫长孙嫣得意了:“你们可来早了,乞巧宴要到晚上才开的,这会儿只有书,没有别的。”
梁氏笑道:“今日是乞巧节,我们做了些针线,想奉给娘子呢。”晚上夜宴殿下也在,还是这时候说话方便。燕氏搂着娘子的胳膊撒娇:“自从殿下开了文学馆,您总是去文学馆里,好久没传我们来打双陆了。”
长孙嫣不知为何有些羞愧:“我那不是想去文学馆多读些书嘛,还有人能一起讨论学问。”
燕氏不服气:“您这院子里也有书呀,我们也能陪您读书,讨论学问啊。”长孙嫣更惭愧了,她瞥见了元娘,把她叫过来,转移话题:“你在韦姨娘那里读书,学的怎么样?”
元娘答道:“谢母亲关心,女儿已经将千字文通读了一遍,正在理解其义。”
大韦氏在旁边补充:“元娘学的很快呢,估计年后就可以学论语了。”长孙嫣闻言十分高兴,摸了摸元娘的头:“你如今也读书识字了,自己去院子里选,看中了哪本,等晒好了就给你带回去,女儿家还是要多读些书才好。元娘没有敢答话,扭头看了眼姨娘,梁氏朝她点点头:“听你母亲的就是了。”
于是元娘放了心,叫上伴读云襄姐姐一同去了。等她们姐妹走了,长孙嫣不由感叹:“等以后她们姐妹们都大了,一起读书习字,学习女工,不知要多好呢。”
“不要说她们姐妹,就连我跟着元娘一起习字的时候,都长了不少学问呢。”
大韦氏有教无类,不仅教元娘,连梁氏也一起教上了。梁五儿感叹不已:“想我农家出身,原也只是给南阳公主梳头的宫人,却不想还能有读书识字的一日呢。”
长孙嫣听了,忽然福至心灵:“诶,不如我们也组个文学馆,既研讨经典,又联诗作赋,谈词论曲,岂不风雅?”她这些妾室多半也出身世家,饱读诗书,不必外面的男人们差。只是内院里找不出个专门的馆,不如叫文学社更合适。众人闻言都眼前一亮,只有梁氏面露难色:“我只会识字,还不会作诗。”燕氏忙说:“我们教你,很好学的,也不过一个平仄而已。”下首一直没出声的杨氏阴氏也开口说好,长孙嫣更觉得这主意好了。同文学馆的学士们一起研究学问固然好,但他们只讨论经史子集,都比较严肃。
就算丈夫设宴,让大家自在些不要拘束,他们一见屏风拉开了,知道秦王妃在后头,说话都很规矩谨慎,颇没有意思。且如今盛夏,就算把窗户全开了,挂一堆香包,还是一股男人的臭味儿。但她的妾室们就不一样了,她们都香香的,又活泼有趣,在自己面前从不拘束,最重要的是她们都很会夸奖自己。
比如长孙嫣之前特意叫绣娘复原的上古长裙,她的丈夫只会夸好看,给她画一副丑了吧唧的画。
可梁氏她们就能从衣裳的剪裁,材质,色彩,绣工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条裙子是如何将自己的美貌发扬光大的。非常有艺术品味的同时,还能对她梳什么样的发型配什么首饰提出建议,比她的丈夫可有用多了。
于是众人议定章程,每旬聚一次,从主院开始,各院轮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