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譬如盐豆豉、泡姜片、凉拌野菜。苏轼盛了一碗野菜羹,上面添了几块猪肉,对六郎说道“将这碗菜给隔壁李奶奶送去吧,就说咱们家炖了肉,请李奶奶尝尝。”不一会儿,六郎端着碗回来了,碗里是一大块切糕,用白米和红枣做成的,压的十分紧实。
六郎道:“李奶奶托我问爹爹一件事,她娘家的秀才侄孙一直仰慕爹爹的学问,听说爹爹住在这里,问以后能不能向爹爹请教学问上面的事儿?”苏轼一怔,弯唇笑了笑道“当然可以。”
六郎点了点头,瞄了桌上的炖肉一眼,撒娇道:“爹爹,六郎饿了,没力气了,等六郎吃饱后再去李奶奶家传话好不好?”苏轼笑道“还不坐下吃饭!”
六郎坐下便狼吞虎咽,烫的嗷嗷直叫,苏轼道“慢些吃,烫破嘴一会儿怎么吃切糕?”
六郎眼珠子骨碌一转,见大家都吃得斯斯文文,他不好意的笑了笑,也不再着急了。
圆娘夹了一块炖肉慢慢品尝,她头一次吃到这种近乎原汁原味的肉香,原以为会很腻口,其实不然,没了科技与狠活,剩下的只是自然与淳朴。经过文火慢炖后的猪肉,腥臊味全无,只剩炽烈的肉香,入口即化,鲜香可口,不得不说,苏轼是会吃的。
圆娘边吃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来,看向苏轼的目光亦多添了三分崇敬,这就是她的师父了,有变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苏轼见状,问道“如何?”
圆娘忙里偷闲点了点头道:“很好吃!不愧是师父!!”苏轼闻言满足一笑,比吃了炖肉还开心!
今天中午,一家人吃得饱饱的,连日来的愁情都消散了许多。午后,王闰之在主屋里算账,她将家中的钱分成一份份的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一百五十文作为家用,每日可以有结余,但不能花超,饶是这样,这些家资也只够维持一年的。
王闰之轻轻叹了一口气,合计来合计去,银钱还是不够花的,这么多张嘴等着呢,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趁着还未到山穷水尽之时,早早打算才是。与此同时,圆娘也在抱着青瓷小猪数钱,透过窗子,她看见六郎在墙根下一点点吃切糕,连嘴都舍不得张大点,她看得心里一酸,想着,努力节流不如去开源,想办法有个来财的进项才是,据她所知,师父要在黄州待五年呢。只是,做些什么好呢?这个时代对商贾多有限制,容易赚钱的买卖早被皇亲国戚垄断了。
所以,她也不好高骛远,先弄点可以糊口的买卖就行,将眼下的难关度过去再说。
她一时也没什么头绪,师娘在家操持生计,朝云和任嬷嬷闲暇时做些女红,等黄州大集的时候拿出去卖掉补贴家用。只是,绣活也是讲究功底的,圆娘自己先前没学过这个,现在拿起针来也卷不过有多年功底的人们,摆摊卖字呢,她又卷不过以此为生的穷秀才。做点什么好呢,圆娘有些苦恼。
宛娘端着一碗解暑的绿豆汤进来,见圆娘伏在床柱上兴致不高的模样,不禁问道“圆娘,你怎么啦?”
圆娘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在想怎么赚钱?"她把自己的盘算说了一遍。宛娘叉腰道:“这有何难?你不是很会做点心嘛?!咱们可以做些点心来季啊!”
圆娘道“这个我其实也想过了,黄州偏僻,百姓生活贫困,大概不会买点心这些零嘴吃吧。”
宛娘摸了摸下巴说道“也不尽然吧,三日后是黄州大集,咱们先去集上看看黄州的百姓都爱吃什么?选那种成本低的,有改进空间的,这样的话,咱们的买卖才有出路,等手里本钱多了,再酌情添减,相信我,你在屋子里空想是想不出什么来的,得出门瞧瞧才能发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