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历史军事>一剑折春秋> 第6章 孙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孙武(3 / 4)

手指下的文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孙武幼年自习文修武开始,所读兵书皆是笔刀刻字。族中叔父曾告戒他,凡涉兵事,无轻言,兵书更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所以他们才沿袭古制,以刀刻字留兵家之言,以示郑重,时刻警醒自己下笔前应深思熟虑。不过,他用笔刀留字也不仅仅以示慎重,还因他看不惯太过柔弱的笔墨文字,总觉得那种自卫国始,鲁国兴,齐国盛于世的写字方式多了几分脂粉气,对文字少了几许敬畏。

孙武已经尽力不去回忆自己北国的经历,他抹去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北国痕迹,从衣饰到口音,为此他甚至早早把那些已经熟记于心的兵书全都以雅言默写出来。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每当他拿起笔刀开始刻字,便意味着他必须重新拾起自己的过去,他的学识来自过去一点点的积累,舍弃过往便意味着舍弃他的一切,包括心中早已习得的兵法。

现在他所拥有的只剩下心中的兵法,即使时常涌现痛苦的回忆让他在子夜辗转难眠,他仍然会一遍遍的回忆起家中长辈的教诲,想起与他们坐而论战,纵谈九州局势。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周人推翻了商王朝,却把商人的这句话保留了下来,刻在礼器之上,而今孙武同样把这句话镌刻在竹案一角。

时至今日,九州诸侯争霸,天下人都盯着晋楚,小国多归附其一,或者两边摇摆。楚国久与晋争锋,僵持了百年,各有得失,前后两次弥兵会盟虽有所得,但是正如楚令尹所言:晋楚无信久已,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诸侯皆有所图,然局势僵固,此时正需要外力介入,这股外力最有可能来自东南吴越之地。孙武经过细致的走访观察,已经发现了端倪所在,楚国或许暗中已经与越国联合,同西秦一起对抗晋齐吴的联盟。

越王允常守成尚可,虽有进取之心、称王之意,然而越国偏远积贫,几乎沦为吴国的属国,即使姜太公重生,数十年间也难有作为。而吴国,其与楚国的恩怨由来已久,说不清道不明,早在吴王寿梦时期就结了仇怨,其背后的推手正是晋国。

孙武曾听家中长辈提及吴楚往事,皆因一个女子,大抵是:楚大夫屈巫臣携楚王爱慕的女人夏姬叛逃晋国,那时正值晋楚争霸时期。晋国虽名义上和楚国结盟,但是暗中一直想削弱楚国国势,恰逢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奔晋避祸,便趁势任屈巫臣为行人出使楚国背后的吴国,行疲楚之计,当时吴国尚弱,不为中原各国所知。然而,自从屈巫臣来了之后便开始协助当时的吴王寿梦进行军事政务改革,以晋楚军政为底,在东南吴地再起楼台,他亲自教授吴国军士射御之术,并助其收服周边小势力,接着便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吴楚征战。

史书有言:楚国边境无岁不有吴师。

吴国就像一个气盛的少年,不断挑战强壮的楚国,且越挫越勇。吴楚之间的争斗早已超出了晋国的掌控,甚至连吴楚自身也难以理清他们之间的仇怨。孙武甚至从吴国军民口中得知,上月吴楚战于州来,起因便是前年楚国钟离女子抢夺其边邑吴国卑梁氏所植桑叶,而后两国邑守各执一词,相互争斗,最终互相屠村攻城,吴国一方甚至灭楚国边邑钟离,即使后来楚国集结七国联军来战,吴人依然毫不畏惧,愤然迎击楚国联军,最后双方先后在州来鸡父爆发两次大战,以楚国联军惨败收场。

楚王自认蛮夷,不尊天子,屡屡行僭越之举,中原各姬姓诸侯苦其久已,怎奈楚国强盛,立国至今,早已收服吞并大小邻国诸侯不下百位,即使晋国与其争锋百年也未曾阻碍它的崛起。

然而吴王好战,民不畏死,战斗早已融入他们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