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了桐油竟然可以通过“灯盏碗烟”的技艺制作成徽墨,便授意戚翁他们去试试。②
“墨锭倒是一等的。只可惜,油梁生产桐油已经不容易,咱们没有实力弄烟房制墨了。”七娘停了笔,将得之不易的几块墨做出安排,“阿寻,给宇文老头儿和我师父各留一块,再给杜郎君送去一块,他也是士子。剩下的两块先放着吧。”
阿寻得令,带了墨锭出去。七娘则垂眸将视线落在面前的纸页上。
这是公孙大娘从长安寄来的一封信。
上面说,京中近日由裴旻将军引起了一系列麻烦事,忠王被指认,但最终被查的却是太子殿下与都水监漕运,好在今年岭南道的漕粮折损十分少,这才没被抓住什么把柄闹出大事儿。
七娘蹙眉嘀咕着:“也不知道这么一打搅,对岭南掌漕运是好事还是坏事……”
陛下不会借着这事儿迁怒岭南吧?
七娘摇摇头接着往下看去,不由挑起眉。
公孙大娘说,有一位弘农杨氏的五娘子在长安城内打探她的消息。
杨氏五娘……那不就是杨玉娘吗?
七娘一目十行,看过信中描述的杨氏动向,越发担心对方的处境,索性提笔给公孙大娘回信去。她们之间联络,用的都是驯鸟术调教过的鸟儿,这些鸟比起信鸽,来往南北要更为隐秘。
望着信鸟西飞,她只盼故人一切安好。
*
七月暑热,长安城太子风波平息之后,迎来一件大喜事。
武惠妃所出的咸宜公主,被圣人择婿下嫁长宁公主与驸马都尉杨慎交之子——卫尉少卿杨洄。
这桩皇家喜事来得突然又微妙。
杨玉娘听闻也只是笑了笑,举杯饮尽琉璃盏中的葡萄美酒:“常听闻公孙大娘一舞动京城,今日得见真颜,不知是否有幸讨教几分?”
公孙大娘是揣了信寻上门的,自然无有不应。
两人相携到了后室,屏退左右之后,大娘才递了信件过去:“五娘子不是满长安打听七娘的事吗?这是七娘专程写给你的信。”
杨玉娘眼中的诧异一闪而逝,她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也不细问公孙大娘与七娘是什么关系,垂眸细细拆了信件阅览起来。
公孙大娘便在一旁道:“先前寿王殿下择妃闹得轰轰烈烈,整个长安都知道殿下一心要娶你做王妃,可是却忽然没了下文。如今咸宜公主的夫婿一定,长安高门显赫定然能猜出宫中的意思。你是什么打算?”
杨玉娘看过信中所言,弯唇道:“我一介深闺女子,该做什么打算?”
大娘急道:“那杨洄和你一样,出身弘农杨氏。武惠妃选择将女儿嫁进去,就不会再叫儿子娶你,你在长安的名声被惠妃无形之中毁了!我听说你借宿叔父家中过得艰难,婚嫁再不如意,想过日后怎么办吗?”
杨玉娘来长安一年,还是头次见到公孙氏这般的热心肠。
便道:“长安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娘子不该管这些的。”
随后似乎是于心不忍,又晃了晃手中书信:“七娘约莫是跟娘子一般古道热肠,信中说愿意收留我,叫我去岭南。”
“那你愿意吗?”公孙大娘眼前一亮。
“不愿意。”
杨玉娘将那封信点燃,等烧尽了才开口:“诚如娘子所言,我借住在叔父家中,无权无势,受人照拂自然少不得看人脸色。可我那几位阿姊是诚心相护,我不能逃了,叫她们去承担杨氏女子闺阁名誉受损的后果。”
“再来,我阿耶阿娘便是权势低微,才死于青城山佛道之争。我不想如他们一般,总该要争一争的。”
公孙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