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北大新生没有军训!
一个个刚刚解脱噩梦、回归书房和讲台的老师,这里面很大一部分过去十年都是下放到各个农场、工厂接受劳动改造的。
之前《牧马人》就让陈铭章一书成名天下知。
甚至连清华等大学,都有人慕名而来。
全国28份报纸、刊物转载《牧马人》。
《伤痕》的影响力随着读者们的阅读和讨论在国内迅速扩大,不仅是读者群体,文学界、文化界也开始讨论起这篇小说。
与《牧马人》不同,《伤痕》要敏感得多了。
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何两部小说同时抵达《文汇报》,《伤痕》却要比《牧马人》晚发表这么久。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伤痕》产生的影响力便彻底超越了《牧马人》!
在这几十年的中国,涉及到一部文学作品的讨论通常是离不开政治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陈铭章,就如同没事人儿,每天上课、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在未名湖看书、散步,或者和同学们吹牛打屁闲聊着。
这一个多月时间,他熟悉着这个时代的燕园,熟悉着班级里的同学,熟悉着周围的环境。
对于《伤痕》产生的风暴,陈铭章都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他知道,《伤痕》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形成一股风暴。
虽然说,这时候《伤痕》的赞美声多,批判声也不少,但是陈铭章知道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久,《伤痕》呼应的是全社会的心声,它在舆论场上的胜利是必然的。
《伤痕》必然会被捧上‘伤痕’文学开山作的位置。
至于骂战,根本没必要,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看看书,多写篇文章。
对于学生而言,图书馆是比课堂更吸引他们的地方。
很多学生几乎天天泡在那里,好多世界名著都是在那里看的,都是大部头,常常是看到关键时刻就要闭馆,回到宿舍惦记着不行,第二天再去。
他听说了,新闻专业的学生甚至得到特许,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许到总参三部礼堂观摩‘内部影片’。
到了图书馆,里面依旧坐满了人,哪怕是星期六,也无法磨灭北大学子们的学习热情。
陈铭章借了一本《毛选》看了起来,这是他这段时间在看的,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这一世,他细细的品读着《毛选》。
所以,陈铭章更喜欢来图书馆,借这本《毛选》看。
离开图书馆,回到宿舍。
他习惯每天都洗澡,一天不洗澡都觉得有些难受。
这一个多月时间,陈铭章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其他报纸、刊物转载支付的稿费。
这段时间,属于陈铭章丰收的日子。
再加上《文汇报》支付给他的《黄土地》稿费700元,以及《伤痕》创作谈的28元,总共收到的稿费6804元。
他没有将所有的钱放在身边,因为钱太多了不安全,还是放在银行安全。
当然,他那辆自行车,以及那台收音机,也都是他自己买的。
不过么,钱赚来不就是用来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