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的话术有几种?如果嫌疑人情绪激动,警告无效,警棍该打哪个部位?打多少力度才不会造成过度伤害?”雷杰的问题一连串抛出来,每个问题都精准地戳在细节上。王强脸白了,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刚才上课他一直在刷手机,根本没听。
李刚想帮腔:“哪有那么多讲究,能控制住嫌疑人就行。”
“不行。”雷杰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法律条文里写的‘必要限度’,不是靠感觉,是靠细节。打错部位可能造成重伤,力度太大可能违法,这些都是实战里要考虑的。咱们是特警,不是街头混混,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法律,也要对自己、对群众负责。”
王强和李刚脸色很难看,却没敢再反驳。小陈站在旁边,看着雷杰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
下午的战术训练是小组对抗——模拟街区反恐,四个人一组,要在五分钟内突破“****”的封锁,解救人质。雷杰被分到和小陈、王强、李刚一组。王强是组长,他拿着战术板,画了个简单的路线:“我和李刚从正面突破,小陈负责警戒,雷队你……就在后面看着吧,毕竟刚过来,不熟悉咱们的战术。”
显然,王强还在记上午的仇,故意不让雷杰参与核心行动。雷杰没反对,点了点头:“行,你们先上,我观察。”
对抗开始后,王强和李刚举着模拟步枪,猫着腰往“****”的据点冲。刚到门口,就被里面的“****”用模拟弹击中——他们根本没观察门口的陷阱,也没注意掩护彼此的侧翼。小陈在后面警戒,看到队友“中弹”,慌得差点把枪掉在地上,根本没注意到侧面还有个“****”在摸过来。
第一局输得很惨。王强把战术板摔在地上,骂骂咧咧:“妈的,这模拟弹太灵敏了!”李刚也跟着抱怨:“小陈你怎么搞的,警戒都不会!”
小陈眼圈红了,想解释却不敢。雷杰走过去,捡起战术板,蹲下来画了条新的路线:“正面是开阔地,容易被伏击。应该分两路,一路从侧面的窗户突入,吸引注意力,另一路从后门绕过去,直击人质所在的房间。警戒的人要站在高处,覆盖整个战场的视野,而不是蹲在角落里。”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你们刚才冲的时候,两个人靠得太近,没有形成交叉火力,一旦前面的人被击中,后面的人也会暴露。还有,进门的时候要先观察门轴的方向,判断里面的人可能的位置,这些都是基础的战术细节。”
王强看着战术板上的路线,又看了看雷杰,眼神里有惊讶,也有不服气:“你这是部队的战术,地方上不一样,没那么多讲究。”
“战术的核心是一样的——用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雷杰站起身,拍了拍战术板上的灰,“不管是部队还是地方,只要是实战,细节就能决定生死。”
第二局,王强不情愿地按照雷杰的路线来。这一次,他们顺利突破了封锁,还“击毙”了两个“****”,成功解救人质。结束后,王强看着雷杰,脸色复杂,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李刚也没再抱怨,只是默默地收拾着装备。
这种沉闷的、带着点试探和隔阂的日子,持续了三天。雷杰依旧沉默地观察,默默地完成训练,不主动争什么,却在每一个细节里展现着专业——五公里越野时,他会悄悄提醒体力不支的队员调整呼吸;法律学习时,他会把重点条文整理成笔记,放在桌上供大家参考;战术训练时,他会指出队员们的动作漏洞,却从不抢功。
直到周四下午,一阵尖锐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这份沉闷。
当时队员们刚结束小组对抗,正在训练场边的休息区补水。小陈拧开矿泉水瓶,刚喝了一口,就听到值班室方向传来“呜——呜——”的警报声——不是平时训练用的哨音,是紧急出警的红色警铃,声音尖锐得让人头皮发麻。
“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