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隋唐王朝> 20 李亨称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0 李亨称帝(1 / 7)

却说李亨仓皇颠沛,直到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后才得以喘息。

唐玄宗任命寿王李瑁传旨,要求众人配合李亨收拾残局,但并没有传达退位之意。但李瑁却说父亲因为年迈,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传位太子,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之乱。这时群臣虽有异议,可是又无法千里求证。而李亨自己说出这种话是没有用的,只有同样作为皇子且身负传旨之职的李瑁,说出的话才有信服力。李瑁身负夺妻之恨,可是又不能手刃父亲,但是在父亲与兄弟争夺皇位的时候,摆父皇一道还是可以的。

于是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然后派使者去全国各地呼吁勤王。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心里很不高兴。但他又不能说李瑁假传圣旨,那样外敌未灭自家先乱。而且从长安逃奔四川的那一刻起,玄宗就已经失去天下民心了。玄宗只好承认既定事实,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

如何应对李亨的崛起?这是摆在唐玄宗面前的棘手问题,现在李隆基手上仅有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

李隆基任命儿子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盛王和丰王虽有任命,但年纪尚轻,没有实际赴任。

所以李隆基现在要做的便是激发李璘的斗志,让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南方,稳住李隆基的南方大本营。

李璘一刻也不停留,7月份奔赴襄阳。九月份便到了江陵。李磷有恃无恐地扩充武装力量,很快就募集了数万将士。

按理说李璘代表李隆基,他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大唐服务的,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李璘手握四道重兵后,便想效仿东晋司马睿“衣冠南渡”,分割江山占据南方。

李亨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李璘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便下诏要求弟弟回蜀中老巢侍奉老爹。

李璘对哥哥自然不理不睬,而老爹李隆基也暗暗地给他加油打气。

12月,李璘擅自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直奔广陵,声势浩大。

李璘派部将浑惟明袭击吴郡太守李希言,又派部将季广琛在广陵袭击长史李成式。

当李璘率兵进至当涂时,直接把丹徒太守阎敬之杀了。李希言的部将元景曜,李成式的部将李神庆则投降了李璘。

李亨得知李璘在南方的所作所为后十分震惊,派高适去平叛。

李璘父子以为朝廷的大部队到了,于是硬着头皮朝江西方向逃亡。

最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追上李璘,在大庾岭小战一场,李璘中箭被杀。“永王之乱”结束。

外敌未除而同室操戈,李亨为顾忌形象,宣布从此不再重用皇甫侁,并重赏了李璘子女爵位。

李隆基听说李璘被杀,与李亨的父子关系降到了冰点。

却说安禄山听说杨国忠被杀死后,心里十分高兴;可听说杨妃及韩、虢二夫人也被赐死、杀死后,不由得放声大哭道:“杨国忠原是该杀,却如何害我母后?我此来正欲与他们欢聚,今绝望矣!此恨怎消?”于是命部将大索在京宗室皇亲,无论男女老少全部杀死。

九月十七日,李亨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朔方军及回纥、西域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让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称李豫为兄。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李豫对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刚克复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东京的人就会死守,以后就很难攻取了,希望克复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答应回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来捧着李豫的脚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