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轨直接反驳道:“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其自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
刘仁轨不愿自尽,袁异式也没办法,只好将问题上报廷议。
廷议时李义府始终坚持“不杀刘仁轨,难安天下”的观点。由于其身份特殊,朝臣大多附和。但刑部尚书源直心认为,“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刘仁轨固然有错,但罪不至死。
源直心是唐高宗的亲信,他的话等于救了刘仁轨一命。识相的刘仁轨也表示,自己可以不做官,但求为国效力。于是唐高宗将他贬为庶民,发配至辽东军前效力。
李义府虽然不太满意朝堂的决议,但他认为刘仁轨既已参军,那就可以用军法杀他,这反而更便于自己发泄心头之恨。于是,刘仁轨刚上路,李义府就派人密令镇守泗沘城(今韩国扶余郡)的名将刘仁愿想办法以军法弄死他。
刘仁愿从前是弘文馆的学生,又做过唐太宗的亲卫,能文能武且为人正直。李义府这些年在朝中陷害忠良的事他有所耳闻。对于刘仁轨花甲之年尚到军中效力,刘仁愿既感动,又深知对方的无奈。因此对于李义府的密令,他置若罔闻。
朝鲜半岛上的战事瞬息万变。百济被苏定方消灭之后,协助唐军作战的新罗人出于旧恨,对百济故地发起了一波报复性的劫掠。这下百济遗民复仇及复国的火种被瞬间点燃。借助早年被送至倭国(日本)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的声望,以黑齿常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为首的百济旧部迅速发起复国运动。
却说唐军消灭百济后,在其故地上建立熊津都督府,管理属地的一切事务。本来刘仁轨参军是去支援熊津都督府建设的,但他还在路上时,熊津都督府就被百济遗民打得只剩下泗沘城。
雪上加霜的是,唐朝原本派驻的熊津都督王文度刚到任,便在传诏并赐物给新罗国王金春秋的仪式上突发暴病身亡,这使熊津都督府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而苏定方大军再次入朝虽然连战连捷,但由契苾何力率领的北路唐军,却遭到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精兵牵制,无法与南路的苏定方会合。另一方面,就在唐高宗积极用兵高句丽时,唐帝国西北部的铁勒九姓却趁机发动叛乱,严重侵扰唐朝的边境安宁。
相较之下,百济的复国运动则进展神速。
百济灭国前就与倭国保持友好往来,此次扶余丰璋发起复国运动,又得到倭国皇极女皇的支持。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征服中国的日本人,皇极女皇不仅为扶余丰璋提供军械、船舶,更主动御驾亲征,用实力为百济遗民加油打气。
围攻高句丽的战事一直拖到龙朔二年(662)底。因朝鲜半岛北部进入冬季后屡降大雪,苏定方等将只能带着遗憾撤出高句丽,回国休整。
此时,百济与朝鲜半岛南部唐军的战争一触即发,唐高宗一时找不到王文度的接替者,只好追加一道圣旨,升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今朝鲜开城)刺史,以代理官员的身份统领王文度的部属,守卫熊津都督府。
对于这项任命,包括李义府在内的大部分唐朝官员都认为,刘仁轨离死期不远了。毕竟身为文官,很少舞枪弄棍,更别提上阵杀敌了,这不是去送命么?可刘仁轨却欣喜若狂。接到任命后,他逢人就说老天爷要将富贵降在他身上了。在他看来,揍百济连带战日本,根本就如同探囊取物,信手拈来而已。
当时在朝鲜半岛南部,唐军虽然久无增援,但附庸的新罗始终不敢反唐。刘仁轨自上任之日起,就做好了经略熊津、以抗外敌的打算。面对倭国与百济旧势力的蠢蠢欲动,他一方面“御军严整”,积极寻求与新罗王室的合作,率领唐罗联军攻破百济在熊津江口设立的大本营,“杀、溺死者万余人”。另一方面,面对军中、朝中渐起的撤军之声,他向全军分析形势指出,若现阶段唐军撤出战斗,则前人数征高句丽的努力将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