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2 / 4)

在试验田的土壤中;艾拉操控灌溉系统,按照“梯次淋盐法”的参数,分三次喷洒淡化地下水;王玲则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将“红针草”的幼苗与“星稻”秧苗间隔栽种,指尖划过幼苗的根须,仿佛在传递某种无声的鼓励。

“娘,要轻轻放,不然根会疼的。”脑海中突然闪过风澈小时候跟着她种稻子的画面,小男孩笨拙地捧着秧苗,生怕碰坏了脆弱的根系。王玲的眼眶微微发热,她抬头望向“盐碱星”灰白的天空,仿佛看到儿子的笑脸藏在云层后,正对着她点头。

三天后,试验田迎来了第一个关键节点。当艾拉打开灌溉系统的阀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淡化后的地下水缓缓渗入土壤,带着菌剂的淡褐色液体在田垄间流淌,原本板结的盐碱土开始松动,“红针草”的根须肉眼可见地舒展,白色绒毛上渐渐吸附了细小的盐粒。

“土壤含盐量下降了8‰!”负责监测的地外助手兴奋地传递信号,屏幕上的数值曲线稳步下滑,“‘盐生菌’的活性提升了30%,已经开始形成菌群!”

王玲却注意到一个细节靠近田埂边缘的“星稻”秧苗叶片有些发蔫,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过高。“停止灌溉!”她立刻喊道,“《齐民要术》里说‘涝则疏沟,旱则灌溉’,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差,淋盐的水量必须精准控制。”

她调出慕容冷越的手稿,其中关于“土壤湿度动态平衡”的计算公式被红笔圈注过。“按照这个参数调整灌溉频率,每次浇水后开启地下排水管道,把多余的含盐废水及时引走。”王玲指着公式说道,“冷越当年就发现,极端环境下,‘精准控水’比‘大量供水’更重要,这和古人说的‘量力而为’是一个道理。”

调整方案后,试验田的长势明显好转。一周后,“星稻”的叶片变得翠绿,“红针草”的根须吸附了大量盐粒,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趋于稳定。“白盐”的角质层泛起淡淡的光泽,这是他表达喜悦的方式“再过一个月,就能知道是否能成熟了。但我们的净化系统还是个问题,要是大规模种植,废水处理肯定跟不上。”

王玲早有准备,她调出全息设计图,上面是结合了良渚水利与“玄冥号”资源循环技术的净化系统“用多层过滤池模拟‘淋盐法’的自然脱盐过程,第一层用‘红针草’根系吸附,第二层用菌剂分解,第三层用反渗透膜提纯,净化后的水还能循环用于灌溉。这是‘古今结合’的闭环系统,成本比纯机械净化低60%。”

“白盐”看完设计图,立刻安排工程师开工建设。接下来的日子,王玲团队一边监测试验田的长势,一边指导地外工程师搭建净化系统。黑龙负责调试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块,将古籍中的“看天浇水”转化为精准的传感器数据;周明则优化菌剂配方,加入“盐碱星”本土的“盐生菌”,提高菌群的环境适应性;王玲每天都会去试验田走走,用指尖感受土壤的湿度,就像当年在故乡的稻田里一样。

这天傍晚,王玲正在记录“星稻”的生长数据,终端突然收到“时空灯塔”传来的异常信号。解码后,一段模糊的影像跳了出来慕容冷越穿着工装,在“玄冥号”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盐碱地改良模拟图”,与他们现在的试验田惊人地相似。

“阿玲,你看这个‘梯次脱盐’模型,要是能结合古法的淋盐技术,说不定能解决极端盐碱地的问题。”影像里的慕容冷越对着镜头笑,眼神明亮,“等我回去,咱们一起试试……”

影像突然中断,只剩下雪花点在屏幕上闪烁。王玲的指尖抚过屏幕上丈夫的笑脸,泪水无声地滑落。身后的黑龙默默递来纸巾,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是“玄冥号”的ai在整理数据时自动发送的,是慕容冷越留给妻子最珍贵的“礼物”。

“他早就想到这里了。”王玲擦干眼泪,嘴角扬起微笑,“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