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134星河农书的新注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4星河农书的新注脚(2 / 4)

晶体解码密钥“这是星盟‘火种锚点’的附属数据,只有掌握‘传承核心’的文明才能解锁。你们修复冥王星锚点时,玉琮的编码已经激活了解锁权限。”

解码过程异常顺利。当晶体数据融入“星际智慧图谱”,屏幕上浮现出一幅横跨百万年的农耕演化图从远古文明的“共生种植”,到星盟的“天地种植法”,再到地球的“精耕细作”,三条演化线最终在“微生物调控”上交汇。

“原来所有文明的农耕智慧,都源于同一个核心。”王玲恍然大悟,“地外母星丢失的,是‘共生’的理念。他们只追求产量,却忘了作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依存关系。”

黑龙调出地外母星的农业数据“我们可以帮他们重建微生物链。第一步,用‘粪丹’菌剂改良土壤;第二步,引入‘星稻’与本地作物混种,恢复共生系统;第三步,复刻良渚水利与管道系统,建立长效调控机制。”

方案很快通过星盟理事会审批。一周后,王玲、黑龙和周明登上了前往地外母星的飞船。飞船穿越虫洞时,周明正对着《农桑辑要》做笔记“书上说‘桑稻间作,互利共生’,我们可以把‘星稻’和他们的‘赤穗草’混种,正好形成养分循环。”

地外母星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荒芜。黄褐色的沙漠连绵不绝,偶尔能看到废弃的机械灌溉塔,锈迹斑斑的管道在沙风中摇摇欲坠。“赭石”带着他们来到一片残存的农田,稀疏的“赤穗草”叶片枯黄,根部周围的土壤板结如石。

“这里曾是母星的粮仓。”“赭石”的思维信号带着苦涩,“过度使用化学改良剂后,土壤里的微生物全死了。我们尝试过无数现代技术,都没能挽回。”

王玲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放在鼻尖轻嗅“还有救。《本草纲目》里记载过‘沙壤活化方’,用棘刺、艾草发酵后拌入沙土,能唤醒休眠的微生物。我们的菌剂正好能放大这个效果。”

当天下午,团队就启动了改良实验。周明操控无人机播撒菌剂,黑龙带领地外工程师搭建简易管道系统,王玲则指导当地农户制作“草木灰发酵肥”。当第一批“星稻”种子播入改良后的土壤时,“赭石”的触须微微颤抖“这是一百年来,我们第一次重新播种。”

在等待种子发芽的日子里,王玲他们走访了地外母星的古老部落。部落的长老拿出珍藏的兽皮卷,上面用矿物颜料画着螺旋状的种植图案——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星盟“天地种植法”的螺旋轨迹完全一致。

“长老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生命纹路’。”“赭石”解释道,“以前播种前都会绘制这个图案,但没人知道它的意义。”

王玲拿出青铜犁模型,兽皮卷上的纹路立刻与犁铧的星纹产生共振“这是农耕的‘能量引导图’。三星堆神树的枝干对应作物的生长轨迹,螺旋纹路能汇聚环境中的能量,促进作物生长。”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我们古人种地前祭祀天地,本质是通过仪式感凝聚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精神能量,或许真能影响作物生长。”

三天后,农田里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当“星稻”幼苗与“赤穗草”开始缠绕生长时,地外母星的农业监测系统传来数据土壤微生物活性恢复到了鼎盛时期的60%。“赭石”激动地传递信号“你们的古籍,真的创造了奇迹!”

离开地外母星前,王玲将“星河农书”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交给了“赭石”“这里收录了地球各朝代的农耕智慧,还有我们的改良方案。农耕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星球的‘顺势而为’。”

返程途中,飞船突然接收到“太白”天文台的紧急信号柯伊伯带的“时空灯塔”(原玄冥号)发出异常波动,与良渚玉璋的编码产生强烈共振,疑似探测到新的“火种锚点”。

“坐标在天狼星附近的类地行星带。”黑龙调出星图,“信号里夹杂着类似甲骨文的符号,还有‘农耕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