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127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7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续)(2 / 4)

古埃及人从赫梯帝国学到这种技术后,打造出了比青铜更坚硬的武器。他们会在矿石中加入一种神秘的‘黑色粉末’,能让铁器在潮湿环境中也不易生锈。”

王玲的扫描仪快速记录下壁画细节,当扫到“黑色粉末”的存放陶罐时,她突然注意到罐身上的纹路与中国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菱形纹极为相似。“难道是硫化物?”她立刻联想到越王勾践剑的防锈原理——剑身上的硫化铬涂层使其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仍锋利如新。“阿米尔博士,能不能帮我调取相关的考古报告?我怀疑这种‘黑色粉末’就是天然硫化矿石磨成的粉末。”

三天后,实验室收到了埃及考古研究所发来的检测数据“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确实是硫化亚铁。林薇立刻将这一发现与现代合金技术结合“我们可以在深空设备的金属部件表面,采用‘古法硫化处理’结合现代气相沉积技术,形成一层硫化物保护膜。这种膜层不仅抗腐蚀,还能抵御强磁场的干扰,比现有的涂层技术成本低30%。”

就在团队忙着更新“材料防护”模块时,联合国深空探测中心发来紧急通报火星基地的“祝融号”巡视器陷入了乌托邦平原南部的沙坑中,车轮被细沙卡死,太阳能板因角度倾斜无法有效充电,剩余电量仅够维持24小时通讯。

“火星沙尘的颗粒直径只有5微米,且带有静电,会像中国黄土高原的‘扬沙’一样钻进机械缝隙。”赵阳调出巡视器传回的画面,“车轮的履带式结构设计时没考虑过这种超细沙尘,现在履带齿被沙粒填满,根本无法转动。”

陈凯翻到古中国的“治沙”文献“明代《农政全书》里记载过‘沙中行车’的技巧,用竹片制作成‘防滑齿’加装在车轮上,同时在车轴处涂抹动物油脂减少沙粒附着。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让火星基地的宇航员给巡视器的履带加装‘仿生防滑刺’,材料用基地里备用的碳纤维杆,切割成三角形,就像古人的竹片防滑齿。”

“还有润滑问题!”林薇补充道,“古阿拉伯人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时,会给骆驼的蹄子涂抹橄榄油,既防磨损又防沙粒嵌入。巡视器的履带关节处可以注入基地里的食用橄榄油——经过测试,橄榄油在火星的低温环境下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而且能有效排斥带静电的沙尘。”

火星基地的宇航员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用激光将碳纤维杆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借助机械臂加装在履带表面,又用注射器将橄榄油精准注入履带关节。两小时后,“祝融号”尝试启动,履带转动时,防滑刺轻松划破沙层,橄榄油在关节处形成的保护膜阻止了沙尘侵入,巡视器缓缓驶出了沙坑。

当“祝融号”重新展开太阳能板,将满格电量的信号传回地球时,王玲收到了来自国际空间站的视频请求。空间站指令长刘洋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故障,冷凝水无法正常收集,储备水只够维持7天。”

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水循环系统的冷凝管被太空微陨石撞击出细小孔洞,虽然孔洞直径不足1毫米,但会导致冷凝水渗漏,无法进入净化模块。“常规的修补材料在微重力环境下无法附着,而且冷凝管处于-50的低温环境,普通粘合剂会失效。”刘洋的语气带着焦急。

赵阳突然想到了古中国的“补瓷”技艺“宋代的‘金缮’工艺,用天然大漆混合金粉修补瓷器,不仅能密封裂痕,还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韧性。我们可以让空间站使用应急包里的环氧树脂胶,混合金属粉末,借鉴‘金缮’的‘逐层填补’法修补孔洞。”

“但微重力环境下,胶液会漂浮起来啊!”刘洋提出疑问。

陈凯翻到古埃及的“壁画上色”技术“古埃及人在绘制墓室壁画时,会在颜料中加入蜂蜡调节粘稠度,让颜料能附着在垂直的墙壁上。我们可以在环氧树脂胶中加入少量空间站里的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