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33章 三年的学习内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3章 三年的学习内容(1 / 2)

两人回到斋舍,背上沉甸甸的书箱便各自朝着自己的班级学舍走去。

学舍比讲堂小一些,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多张书案和坐席。

此刻已经来了大半的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年纪看起来参差不齐,有看起来十七八岁、面容沉稳的,也有像他这样十三四岁、还带着些许稚气的。

大家各自安静地找位置坐下,偶尔有相熟的低声交谈两句,气氛显得有些拘谨和沉闷,显然都还没从昨天那场“下马威”式的分班考和今早看榜的冲击中完全缓过来。

王明远找了个靠中间、不前不后的位置坐下,将书箱放在案侧。

他目光扫过周围,这些就是未来要一起学习、甚至竞争的乙班同窗了。

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和他一样初次备考的,又有多少是经历过乡试洗礼的。

很快,学子们到齐了。

几乎是踩着点,一位身着深青色直缀、年约四旬、面容清瘦、留着三缕长须的中年教谕,抱着一摞书卷,步履沉稳地走进了学舍。

他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眼神锐利却不逼人,自有一股师者的威严,原本还有些细微声响的学舍瞬间彻底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教谕将书卷放在讲案上,并未立刻翻开,而是双手负后,声音平和却清晰地开口:“诸位学子,我姓周,你们可唤我周教谕。未来三年,将由我主要负责乙班的基础讲授。”

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今日第一课,我不打算讲授具体的经文章句。”

这话让底下一些摩拳擦掌准备记笔记的学子愣了一下。

周教谕仿佛没看到众人的疑惑,继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开始具体的课业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未来三年,你们在岳麓书院,究竟要学什么,为何而学,以及……如何学。”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加重了几分:

“你们能坐在这里,目标应当都是一致的——三年后的乡试,搏一个举人功名。

或许你们之中,有人来自地方官学,有人出自私塾名师,甚至有人已然粗读过部分注疏,略通经义。

但这都不妨碍我今天,再将岳麓书院为你们规划的路径,清晰地再说一次。”

“秀才功名,考的是根基,是记诵,是规矩。院试重《四书》,兼及《五经》基础,要求你们熟读背诵,能解大意,做出的八股文章格式合乎规范,写出策论条理清晰。好比匠人学徒,先认全工具,学会基本手法。”

周教谕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而举人功名,选拔的乃是真正具备治国潜力的英才!乡试之难,远非院试可比。其要求,乃是对经典的深度理解、融会贯通,乃至引经据典,关切时务,解决实际问题!”

他拿起案头最上面一本厚得惊人的书册——那是《四书注疏》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首要的,便是手中这些。”他拍了拍那摞书卷,

“书院为你们备下的《四书章句集注》及核心注疏。其字数,《大学》注疏约五千字,《中庸》注疏约一万两千字,《论语》注疏约六万字,《孟子》注疏约十二万字。

这,是基石中的基石,需反复研磨,一字一句,皆要了然于胸,深刻理解其微言大义,而非院试时那般浅尝辄止。”

底下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具体的数字,尤其是《孟子》那十二万字的注疏,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头皮发麻。

这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行的,需要理解,需要消化!

周教谕没有停顿,继续道:“待半年后,你们对四书注疏有了初步掌握,便需选定你们的‘本经’。五经之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择一为主攻,作为你们乡试中墨义、经义乃至策论的重要依凭。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