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42 章 考试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2 章 考试开始(2 / 3)

捧起资料,嘴唇无声翕动,做着最后的努力。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校的佼佼者,承载着期望与抱负。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味和紧绷的寂静。
李毅飞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年轻专注、甚至带着焦虑的脸庞。他的心态异常平稳,带着一丝审视。
他在想:“这满屋的考生,最终会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部委?又有多少人会走向省市基层?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环境的考验下,最终还能有多少人,记得今日的抱负,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公仆?
又有多少,会逐渐迷失方向?”过往的见闻和现实的逻辑告诉他,答案往往不乐观。权力,是熔炉,也是考验。
监考老师神情严肃地分发试卷。当带着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在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
他快速浏览行测题目。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题目,在经历了系统高强度训练和开阔视野的加持后,对他而言已相当熟悉。
尤其是涉及最新政策、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更是轻松。他嘴角微动:稳了。
他并不急于下笔,而是沉住气,花了五分钟再次通览整卷,在脑中构建清晰的脉络图。
随后,他才拿起削尖的2B铅笔,沉稳地填涂答题卡。速度很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选项都被精准涂满。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清晰浮现;资料题,复杂图表瞬间被拆解,心算高效。时间在他流畅的书写下仿佛也变得顺从。
行测结束,短暂午休后迎来重头戏——申论。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目光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议论文。“不难。”他心想。对他而言,甚至可称得心应手。
这两年,他笔耕不辍,行政类文章写了无数。从政策分析到讲话稿,从时事评论到理论探讨,他研读了海量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
他深知申论考查的核心:思维的深度、对国策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他刻意训练积累的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平,已足以媲美机关里的资深人士。
审题是关键。当许多考生还在逐字研读材料时,李毅飞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已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基层政府“大包大揽”与社会力量“活力不足”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对策框架也在脑中成型:政府转变职能、激活社会力量、筑牢法治保障、创新治理工具。
思路清晰后,他拿起黑色签字笔,笔尖落在答题纸上,发出沙沙轻响。字迹端正清秀。
分析问题部分,条理分明,直指要害,既点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更剖析了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问题。
提出对策部分,层层递进,既有宏观政策指引,又有具体操作路径,还融入了前瞻思考。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有所升华,展现理论素养和责任感。
最后的议论文,他成竹在胸。标题切中核心:《放管结合,激发社会治理“源头活水”》。开篇点题,引用经典论述,阐明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性。
主体部分,围绕“放”、“管”、“服”展开论述。他巧妙运用材料案例,并引入自己了解的现实样本,使论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说服力强。
结尾处,他呼应内心想法:“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需善做‘减法’,勇于放权;善做‘加法’,精于服务;更要善做‘乘法’,激发社会活力。
唯有如此,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源头活水’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行文逻辑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
笔尖持续沙沙作响。当周围考生还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