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觊觎的“声音”响起,并非通过空气振动,而是直接转化为清晰的、略带电子合成质感的标准语,回荡在每个人耳边,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徐岩的表述,符合当前共生状态的观测事实。我的存在本身,以及我们协同完成的虫洞稳定验证,即是拉姆星与蓝星文明可能产生共生的初步证明。这种共生模式,为跨文明科技交互提供了新的研究样本。”
它的发言直接、客观,甚至将自己也视为“研究样本”,这种绝对理性的态度让许多蓝星人感到一阵不适。
“研究样本?”一位资深的伦理学家忍不住站起身,语气尖锐,“恕我直言,觊觎……先生?你的存在形式,以及你与徐岩队员的‘共生’,本身就触及了伦理的禁区!意识上传?人格复制?主导权归属?这究竟是合作,还是一种……缓慢的侵蚀或夺舍?”
质疑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不少议员纷纷点头,表示担忧。
就在这时,觊觎带着拉姆星特有的音调,回应了伦理学家的质疑:
“你们的担忧,源于你们低效的情感冗余。效率,是文明存续和发展的唯一基石。个体情感、伦理纠结,不过是进化过程中需要被优化的变量。我觊觎与碳基生命的融合,是思想交流,而我本身并不存在于蓝星。只是通过徐岩手中的‘星柱碎片’产生的意识沟通。探索更高效率形式的实验,其价值应由结果判定,而非无意义的情绪波动。”
这声音冷峻而傲慢,其言论彻底点燃了蓝星方面的情绪,会场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陷入了关于文明本质、伦理界限的激烈争论。
徐岩眉头紧锁,他知道单纯的辩论无法打破这坚冰般的隔阂。
他深吸一口气,打断了争论:“诸位,理论争辩或许永无休止。但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更直观地理解‘共生’与‘融合’的另一种可能。”
他看向觊觎的全息影像,在心中快速交流。
觊觎沉默片刻后回应:‘基于RO(投资回报率)评估,演示性实验或可降低沟通成本。同意配合。’
徐岩随即向会议主持者请求调用大厅的“全息共情模拟系统”。获得许可后,他示意一位自愿参与的人类士兵和一台标准的拉姆星作业机器人(由觊觎提供基础行为模式)进入模拟场。
实验内容很简单:让士兵和机器人同时连接模拟系统,体验一段经过处理的、源自徐岩和觊觎在“探索者7号”上共同面对空间撕裂、濒临死亡的记忆碎片。
士兵戴上了传感器,机器人则通过数据接口连接。
模拟启动。
士兵的身体瞬间绷紧,脸上露出极度痛苦和恐惧的神色,汗水涔涔而下,那是人类对死亡最本能的抗拒。
而一旁的拉姆星机器人,原本流畅机械的动作开始变得卡顿,外壳上的指示灯疯狂闪烁,甚至发出细微的、不正常的过载嗡鸣——它正在用它的方式,“处理”着这段充满“低效情感冗余”的数据。
然而,随着记忆碎片中,徐岩不顾一切扑向段鹏,欧阳楠和吴明杰奋力相助的场景浮现……
士兵眼中的恐惧渐渐被一种坚定的光芒取代,他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掩护的动作。
而另一边,那台拉姆星机器人的动作虽然依旧机械,但其疯狂闪烁的指示灯却逐渐趋于一种奇特的、缓慢而规律的节奏,它甚至微微调整了一下姿态,仿佛在模拟“支撑”或“阻挡”的动作——这个简单的动作,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程序设定的最优避障逻辑。
它基于数据,“理解”并“模拟”了那种被称为“牺牲”或“守护”的非效率行为。
模拟结束。
士兵大口喘着气,眼神复杂地看向那台机器人。
机器人安静下来,指示灯恢复了平稳,但刚才那短暂而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