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43章 目标伊普尔,出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目标伊普尔,出击!(2 / 3)

特的第二营全部,都只能配发每个班3把冲锋枪,这样就要增加两个步枪手。当然步枪手的子弹负重轻,就多带点手榴弹打近距离突破。

另外,在机枪的配置方面,之前鲁路修和图林根的施迈瑟谈好的要求,是年底之前造出一百挺新式轻机枪,然后再琢磨量产工艺——最初这一百挺是小规模试产,还没有开模具,所以所有零件都要用机床切削加工,其实生产成本很高。

只是为了一边试产一边改良,才硬顶着这样的高成本在造。

至今为止,施迈瑟还没完全交货呢,只到了80多挺。所以算下来,也就是鲁路修所在的第一突击营可以装备M15国产轻机枪,而第二营就暂时用开战之初截获的丹麦麦德森轻机枪好了——

当初世界大战刚开打的时候,丹麦有一笔600挺麦德森轻机枪的单子,是中立国瑞士订的货。当时正从德玛尼亚过境,走铁路火车运输去伯尔尼,经过纽伦堡。巴里亚王室就把那批瑞士人订的货扣了,但是也付了货款,并不是不给钱白拿。

那批1903年款的丹麦轻机枪被截获后,有些也陆续投入了前线部队,但因为枪管口径不一样,大部分枪都花了点时间改枪管、以适配792口径的毛瑟子弹。如今伦德施泰特的营不够新式轻机枪,就用老的凑数,反正子弹可以通用。

丹麦货射击精度和防卡壳、射速方面都不如M15,但重量是真的轻,伦德施泰特也不算亏。

而博克和鲁路修所在的营,还得为M15挑选体格最强壮的士兵来担任主机枪手,毕竟需要端着装上弹链后全重超过20公斤的机枪爬坡冲壕。

……

每个营连排班都分配好武器、编组好各自的任务。

此后几天,就是针对士兵技战术水平的特化训练。

原先德军当中没有那么专业的掷弹兵和轻机枪手,选入轻机枪组的士兵就得额外加练快速架设部署轻机枪,以及扛着枪越野行军。

掷弹筒兵们,则是在按照鲁路修临时交代的一些简易偷懒办法,强化掷弹筒仰角确定训练。以便将来发射榴弹时,能更精准地确定发射筒的初始仰角、让射程远近更容易把握——原先那种掷弹筒随缘打法,实在是太看脸太看经验了。

而负责近距离投弹的专业掷弹手,则是在用模型手榴弹,加练投掷发力技巧,系统性地学习如何感受和控制投弹距离。

现实作战可不像吃鸡游戏那般、丢雷前还有个可视的预瞄抛物线。怎么个发力手感能扔多远,都是要用模型反复磨合训练的。

最后,鲁路修还给所有改用了冲锋枪的士兵们,临时加练了一课科目:

如何用工兵铲肉搏。

算是临阵磨枪吧。

所有德军步兵,原先操练的白刃战技巧,都是拼刺刀。毛瑟98步枪的长度很长,加上德军士兵身高臂长,拼刺刀很有优势。

但改用冲锋枪之后,就没法上刺刀了,哪怕硬上也很吃亏,冲锋枪比步枪短太多了。

原本博克少校、伦德施泰特少校都觉得,不如就放弃冲锋枪手的肉搏战能力好了,反正也没法挽救了。

结果又是鲁路修这个脑子灵活的家伙,提前问图林根的兵工厂订购了一批边缘比较锋利的、高级钢锻造的工兵铲。

这样既有利于复杂堑壕战环境下的地形改造,又能顺便抄起打肉搏。

唯一可惜的是,鲁路修本人的肉身武力值太低,肉搏能力更是约等于零。

哪怕他前世是个超级军迷,他也不可能懂任何“铲法”,最多就是告诉大家:尽量用铲面往敌人脑袋抡,或者用铲刃往脖子抡。

至于更具体的工兵铲肉搏招式、套路,就只能指望战士们自行琢磨,或者军中有天赋的军官现学总结一套铲法。

……

一连五六天,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们都在熟悉新武器、新战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