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其他类型>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32章 当代克劳塞维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当代克劳塞维茨(2 / 3)

了,不过还有一点细节,我希望补充一下。我认为,您提到的那‘剩余的980人’,也并不完全是作为预备队在后方闲着。

他们完全可以配合真正执行进攻任务的尖刀部队,在尖刀部队突破敌人阵地、楔入敌人防线后,立刻冲进这些新占领区、实时补防。

比如尖刀突击部队在敌人防线上打出了两道很深的缺口,如同一柄铁钳、很有希望掐断敌人某一片防区的退路,彻底围歼敌人。

那么敌人出于求生本能,哪怕原本处在防守状态,这时候也会不得不转入进攻状态,从堑壕里爬出来,对着我们刚占领的钳形区域的两翼薄弱点全力反攻。

而这时候,我们把二线预备队派上去填线、踩住尖刀突击队刚刚撕开的那些阵地,就可以以逸待劳,就地防守敌人的反攻了。

因为在现代战争中,一个士兵处在‘防御状态时’,他的‘防御力’是远高于进攻状态下的‘防御力’数倍的。所以当我军有越多的人处在‘防御’状态下,而敌人有更多的士兵被迫处于‘进攻’状态时,我们占的便宜也就越大。

前面已经论证过了,微观战术层面防御相比于进攻的优势太大了,而进攻的优势只是体现在宏观战略层面的集结兵力。所以未来越完美的兵法,就越得做到‘既要又要’,‘在战略层面尽量多地享受到进攻方的集结兵力优势,在战术层面尽量多地享受到防守方的防御力优势’。”

暴风突击队战术也好,步坦协同闪电战也好,大纵深战略理论也好,其实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它们都在本身的兵器科技发展水平下,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己方“虽然宏观战略上需要扮演进攻方的角色,但在微观战术层面,扮演进攻角色的士兵越少、越稀疏越好”。

然后把尽量多的己方剩余士兵、因势利导地变成临时防守性角色。

后世装甲师里的坦克部队,就是撕开防线的尖刀进攻部队。

而装甲师里配属的机械化步兵团,其实就是临时性防守角色。只不过这些防御性角色的防御地点比较靠前,属于“前沿防御”。

随着科技进步,“尖刀”和“前沿填线”的装备会不断换代,但底层逻辑始终一样。

……

“所以,我就是基于这些考虑,才想到了整体的战术改良方向:我们目前的作战部队,在执行进攻任务时,时时刻刻处在‘进攻状态’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太浪费了。

处于进攻状态的士兵是很脆弱的,防御力很低,所以同一时刻要让尽量少的士兵处在进攻状态。这就需要把火力集中度往这些人身上倾斜,而让其他填线部队保持基本火力密度就够。

未来,我们还可以沿着这个总体思路,进一步深挖,但那就需要更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持。武器科技和战术的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的。”

鲁路修这番话,也算是借鉴了古今兵法,融会贯通。

终于让鲁普雷希特公爵整个人都听得精神一振,便如刘玄德听完了隆中对。

公爵由衷地感慨道:“你将来说不定有希望成为当代的克劳塞维茨!上帝呀,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居然没有上过军校?行,你要求的那些武器配置,我会尽量满足的。

不过你还是先说说,你提到的这种‘把突击部队和填线部队分开’的思路,这两部分大致应该是怎么样一个比例?或者简单点说,一个师要配多大规模的突击队?”

鲁路修想了想,历史上德军后来搞突击队战术,基本上是一个师配一个营。至于二线师,就用不上了。

所以他也懒得强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就直接抄成熟答案了:

“我觉得,理想状态下,一个担任主攻任务的主力师,需要配备一个营的突击队,然后分配下去,每个团可以分到一个连。连应该是突击队分散使用的最小单位。

也就是说,在具体作战时,或许连队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