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典文学功底不过关的现代人了。
“你家主人都找谁写?”晏宜连忙打听,“嗯……笔资如何?”
姚启元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咳!自然是寻识文断字又科场失意的人写了,正经官宦子弟谁人会写这些东西?”
晏宜差点忘了,这位未来的戏曲大家在自己晚年的笔记中写过,他年轻时很看不上话本小说和戏剧词曲这些通俗文学,认为这些都是写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百姓看的。
小厮哪里敢接口,又引着两人走到专程陈列诗文选集的书架前,赔笑道:“这是我们书坊新近刊刻的《杜工部诗集》,小公子您看——”
晏宜连忙摆手:“家里早有了。”
不等小厮给她介绍别的诗文集,她先在书坊里自己瞎逛了起来。
没想到最让她感兴趣的竟然还真是琳琅满目的科举用书。
就像现代的许多书店最后只剩下教辅资料和网文小说,明代书肆主要利润来源也是这二者。
晏宜随手拿起本《举业精粹》翻了翻,里面是一些写策论时能用上的典故,有点像现代的作文素材。
再看边上放着的另一本《策府群玉》,也是差不多的内容。
小二道:“这几本都是前次的进士未及第时自用的书,我家主人慧眼识英才,早早地定下了,待他们中进士之后刊印的。”
晏宜恍然大悟:原来明代也有《状元笔记》啊!
这活儿她熟啊,想当年她考上个末流985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自己高三的文综笔记印了,一本卖五十呢!
“你家主人允许士子在店里看书,其实也是为了发掘宝藏作者吧?”
晏宜指着几个盘坐在书坊内的士子,打趣道。
原来明代出版业已经这么发达了,只有她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她该怎么搞差异化呀?
小二笑而不语,并不接口,却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苏公子今日也在呢。”
晏宜好奇:“哪个苏公子?”
难道明代的书坊还搞粉丝经济?
这回是姚启元接的话:“苏显之?”
仿佛青天之上一道猛雷劈了下来,晏宜抑制不住激动地跳起来——
“苏显之在哪!”
天呢,莫非是她上辈子做了太多好事,以至于这辈子总能心想事成?
出来逛个书坊也能遇到苏显之,这和走在路上被告知自己其实是千亿豪门流落多年的继承人,而且同时被四个大帅哥暗恋有什么区别?
“小公子也知道苏公子吗?”
“今岁顺天府的解元,不过一十六岁就中举了,她哪能不知道。”姚启元自然而然地替晏宜掩护道。
晏宜好半天才意识到苏显之也许此刻正在书坊里的某一个角落默默注视着自己。
为了不让“偶像”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停留在“疯婆子”,她连忙捋了捋自己身上穿着的鸦色道袍,平复嘴角的笑意,然后睁大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不停地向四周张望。
苏显之在哪儿?
那么多摩肩接踵的购书客,晏宜一个一个地看过去,使出做高考完形填空的认真劲儿仔细分辨,默默地和《明史》中的那句“美姿容”做比对,但哪个也没让她觉得有多帅——难道是明史为尊者讳,有意美化了苏显之的外貌?本人其实只是一枚其貌不扬的明代公务员?
想到这种可能,晏宜已经开始胃部隐隐作痛,脚步也有些虚浮了。
想当年,晏宜的舍友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史同女,虽然推的不是苏显之而是另一个古人,平日里有事没事就喜欢给晏宜发点有关自推的美貌记载,直到——她偶像的遗骨出土了。
当时晏宜还很是庆幸了一番,还好绍庆帝深恨苏显之,直接把苏显之挫骨扬灰了,等到十数年之后大燕军队兵临城下终于想起苏显之的功劳,想要另行安葬的时候也只能给苏显之搞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