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妹。
老人径直走到他面前,浑浊的眼珠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伸手,将一枚铜铃塞进他掌心。
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指尖一颤。
“许照山师承已断。”她声音沙哑如风刮枯叶,“但铃声未绝。若闻三响不灭,便是新灯头立。”
宋昭握紧铜铃,低问:“灯头是谁?”
林素娥却不答,只缓缓后退一步,眼神空茫望向远方:“南风不过境,北火不回头……你若去,便别想全身而退。”
话音落,她转身离去,铃声渐远,竟与屋外风声形成奇异共振,仿佛某种古老咒语正在苏醒。
茶馆内,寂静如渊。
苏晚轻轻握住宋昭的手腕,感受到他脉搏的加速。
“她是在警告我们。”苏晚低语,“也是在提醒——仪式已经开始倒计时。”
宋昭低头看着掌中铜铃,铃身纹路竟与《灯语口诀》残页上的“引魂符”惊人相似。
他忽然想起父亲遗物中那张烧焦的照片——背景里,也有这样一尊铃。
“他们不只是在运送人。”他缓缓起身,目光沉冷,“他们在传递某种‘信标’。而这铃……是钥匙。”
远处,山风骤起,吹动庙宇残檐上的红绸。
一场跨越生死的仪式,正悄然拉开序幕。
下午四点二十三分,城南数据中继站的改装实验室里,空气凝滞如铅。
董岚的指尖在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间飞速穿梭,耳机中反复播放着从缅北传来的那段诡异音频——低沉、断续,像是某种经文诵念,又夹杂着金属摩擦的尖鸣。
她已将其频谱拆解至毫秒级,最终锁定在432.7Hz这个非标准频率上,它不属于任何已知通信波段,却能穿透边境山脉的地质层,形成稳定的共振传导。
“这不是为了传递信息。”她猛然摘下耳机,声音沙哑,“这是在激活什么。”
她调出《渔灯会源流考》的电子扫描件,对照古籍中“灯门经”的记载:“以声引魂,以火通冥……三响开灯门,九转渡灯奴。”瞳孔骤缩:“他们用特定频率的声波作为‘钥匙’,开启仪式节点——就像生物识别的声纹验证。”
她迅速组装出一枚微型装置:银灰色圆片,直径不足三厘米,内置反向谐振芯片与脉冲干扰模块。
通电后,表面泛起幽蓝微光,像是一枚沉睡的符咒。
“反制***。”她将它轻轻嵌入宋昭带来的铜铃内部。
铃壁被悄然掏空一层,恰好容纳设备,外观看不出丝毫破绽。
“启动后可发射反向波,短暂阻断‘灯门经’的共振效应,持续时间约90秒。但只能用一次。”
宋昭凝视着那枚被改造的铜铃,指尖抚过铃身刻痕。
那纹路与父亲遗物照片中的残影完全吻合——他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信物,更是认证凭证。
唯有持有真铃者,才能接近主灯座,才能被系统识别为“仪式参与者”。
“阿强能送进去吗?”他问,声音低得几乎被仪器噪音吞没。
“今晚六点,庙会筹备组会接收供品。”董岚递过密封袋,“铃铛已做防水防震处理,触发机制由你远程控制。一旦发现异常声波升高,立刻启动。”
与此同时,镇西货运点。
阿强蹲在电动车旁擦拭车胎,手心全是冷汗。
他刚把一箱“祭品香烛”交给庙会执事,其中就藏着那枚伪装成法器的铜铃。
对方接过时,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两秒,嘴角扯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
“你师父许照山,”那人忽然说,“当年也是从送供开始的。”
阿强心头一震,强作镇定地点头:“我……听前辈们讲过。”
“可惜啊。”那人轻叹,“他不该听那三声铃。”
话音落,转身离去,留下阿强僵在原地,背后冷汗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