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踏进运泽食府,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因为正是饭点,里面学生很多。原以为吃饭还需要饭卡,结果走到餐口才发现,结账已经升级为扫码支付了。支付宝、微信统统支持。饭卡当然也并未完全淘汰,只是它的价值更多在于省了拿出手机,打开扫码支付页面的流程。当然,对于那些没有手机或忘带手机的同学来说,饭卡不失为一种虽原始,但安全可靠的保障。
我们各自从柜台旁的一摞餐盘上,拿起一支,挨着窗口,寻找自己想吃的饭菜。
“大家随便吃啊,我买单!”王文彬晃晃手机,笑呵呵地看着大家。
“这才几个钱,晚上那顿要是你请,我就给你点个大大的赞!”周慧佳和林小晴嬉笑着怂恿道。
“没问题!”王文彬右手打着“”的手势。
“哎呀!”因为人多,王文彬走得着急,不小心撞了一位端着餐盘正准备离席的女生。王文彬赶忙道歉。但女生并不领情,对着眼前这位带着眼镜的中年大叔,没好气地白了一眼。王文彬见状,只好苦笑一声。
周三晚上在乌鲁木齐和大家聚餐时,我已经品尝过大盘鸡这道久违的正宗美味了。而在学校食堂,我更想吃的是拌面、手抓饭、丁丁炒面等。考虑到晚上要跟卢老师聚餐,这三样东西是没法吃了。而中午我只能三选一。思忖再三,我选了手抓饭。
王文彬最后一个点餐,等大家都在就餐区坐定了,他才慢悠悠地点了一份凉皮,和大家围坐在一起。
每个人点的都很随意,有点面条、有点饺子、有点炒饭、有点套餐饭的,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样的。饭菜的卖相一般,但胜在量大。因为吃过太多社会上的美食,此时再品尝食堂的饭菜,只觉得味道很一般,重油重盐的做法,也很让几个女生嫌弃;不过,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就无所谓了。
尝上一口熟悉的饭菜,瞬间回到10年前的感觉,一瞬间味蕾被过去的记忆重新激活——想不到这么多年了,还能吃到当年的味道。看来,这味道已经印刻在脑海里,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忘记的。
就餐环境嘈杂,但没有一个人嫌弃。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聊中,继续就某段有关食堂的趣事和大家分享,大家听后,无不笑作一团。慢悠悠地吃完午饭,大家也并不急着走,而是继续坐在摆满残羹冷炙的餐桌前,或漫无目的地瞎聊,或东张西望,看来来往往的男女学生就餐或离席,眼里满是回忆的温度。
餐桌中间立柱的位置,仍旧跟十年前一样,悬挂着液晶电视。如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很多人吃饭也舍不得放下,电视早就没人看了。但不论看不不看,电视就这么一直播着。为那些仅有的个别人,一刻不停地播送着新近发生的新闻。
陈芳电视看得津津有味,中途还忍不住发表一下看法。对于其他人的闲聊,他的兴趣不大,可一旦聊起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来,却像泄洪的堤坝,一股脑地讲出许多新奇见闻来,大家都忍不住都称赞陈芳见多识广。听完大家的夸赞,陈芳反而不好意思地搔搔头,连说“过奖了!”
磨磨蹭蹭下,这顿午饭吃了1个多小时。下午大家都没什么要紧的事,不过是在学校逛逛,有空的话,再去公园和市区的一些景点走走。今天不着急回乌鲁木齐,因此大家也并不焦虑。吃完饭,就晃荡着,缓慢出了食堂。
我们沿着科技一条街的方向,打算顺时针逛一圈校园。
沿途慢慢走着,一边对10年来学校的变化,评头论足一番,一边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
科技一条街变化不大,基本还是老样子,商业店铺还是那些,所不同的是,多了2家咖啡馆和一家新式茶饮店。我们就近走进一家,王文彬便主动说请大家喝咖啡或果茶。人手一杯心仪的饮品拿在手里,我们便缓慢地继续前行。
明德楼、政法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等大楼几乎还是老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