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背书,由校报办公室刊印的报纸,半月一期,通常是大8开,4-8个版面。拿在手上的感觉,明显跟那些16开的小报不一样。而我们撰写的采访稿件,将会出现在《石河大学报》上。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我接到周老师的电话,安排我跟着小组长李明哲,一起去北区大礼堂,进行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报告”的采访工作。李明哲负责拍照,而我则负责新闻采写。
社团成员搭伙采访,以老带新,是周老师的主意。随着新人渐渐摸到门路,轻车熟路以后,两个新人组合跑新闻的情况也渐渐多起来。
而我跟各个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感情的培养,也在这种默契和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渐渐得到升温。
尽管对前几日的培训内容历历在目,但实操起来,还是免不了紧张。李明哲安慰我说:“这次不需要采访领导,记录一下会议内容就行。版面有限,内容也不是很重要,500字左右就行。”
见我将信将疑,李明哲补充说:“放心吧,听我的没错!”
在社团工作2年多,又是小组长,李明哲的话,我没理由怀疑,但心里总有点不踏实。500字虽然不多,但因为担心写得慢、记不全,除了提前抄写横幅上的会议主题,我还不忘提前在笔记本上标注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项,以便及时填写关键信息。
准备工作做得还算充足,但当会议开始时,我还是很难跟上节奏,不一会便忘字卡壳了。心里一发慌,领导噼里啪啦讲得一通话,我也记不住重点,脑袋开始嗡嗡响。加上对校领导以及参会市领导的名字不熟悉,只记住了大概发音,却不知道具体是那几个字,不禁开始手心冒汗。
领导讲着具体内容,我却在抓耳挠腮、寻思领导的名字到底是哪几个字——新闻采访的名字很重要,尤其是重要领导的名字,这直接体现了记者是否专业——第一次出任务,就出这么个大“洋相”,一种“搞砸了”的不安情绪,顿时笼罩了我的全身。
作为摄影师,李明哲倒显得气定神闲,前拍、后拍、侧拍、大全景、近景、中景、特写……各个角度都拍了个遍——不亏是有过多次采访经验的人。他举着校报办公室专用的佳能7D相机,脖子上挂着校报记者团的胸卡,那认真和专业劲头,让我既羡慕又惭愧。
拍完20多张照片后,李明哲抱着相机,慢慢回到我身边。
“记得咋样?”李明哲放下相机,侧脸看向我。
“速度太快,记不住。”我尴尬的一笑,把手中的笔记本拿给他看,并小声嘀咕一句,“感觉这次要完蛋了!”
“没事,有我呢!”李明哲嘿嘿一笑。
我先是满脸狐疑,继而便释怀了——反正有锅一起背!何况小组长都打包票了,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他是有经验的人,自然不会诳我。
人一旦放松下来,做事的效率往往会大幅提升,就像考试一样,越紧张,越做不好答卷;放松了,反而会才思泉涌,答题如流。而类似的效应,也发生在我身上。此后领导的讲话,我反而能通过只记核心文字的方式,顺利记下大部分内容。自己顺了一遍之后,不禁也吓了一跳。
工作会议类的采写通常很乏味,换做平时,我多半会打瞌睡,更别说能记住多少内容了。但这次我却听得出奇认真,1个多小时的会议,竟然精神抖索地从头听到尾。
会议结束,我便准备回去整理笔记,以便尽快完成新闻稿。李明哲让我先等一下,兀自跑到前台去。只见他礼貌又恭敬地跟做汇报的校领导交谈着,具体听不清内容,但看到校领导微笑着将手中的演讲稿递给李明哲。李明哲弯着腰,满脸堆笑,谢过领导,便疾步走回来。他手里拿着演讲稿,像是拿着象征荣耀的胜利果实,表情异常喜悦。
“喏!”他将演讲稿丢在我眼前的桌子上,盖住了我正在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