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觉得自己主要是做编剧,不会表演很正常,会一些表演反而是加分项。何况,刚才的表演也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两三个设计戳中了两位社长的笑点。
为此,我信心满满,感觉进话剧社是板上钉钉了。结果等到第三天下午,还没收到社团的答复。晚上去第6食堂吃饭,无意间碰到社长魏宸。于是,我便借机套近乎,询问面试结果。
不出所料,我被拒绝了。
至于拒绝我的原因,他解释的很官方:“编剧人手够了,下次有机会再合作。”然后便匆匆扒完盘子里的饭,借口“我还有事,先走一步。”逃也似的不见了踪影,剩我一人兀自感慨……
话剧社没有如愿,但另外两个社团却向我抛来了“橄榄枝”。
其一是白风文艺学社,其二是校报记者团。前者是由文学艺术学院一位大二师姐开办的,社团活动主要围绕舞蹈、表演、舞台剧等方面展开,平时也有不少学院演出机会。后者则隶属于校报办公室——这是学校宣传口的重要部门之一,是有正规编制的,一般由学校老师或专职记者担任。校报办公室下面有两个子部门,一个是校报记者团,一个是校报编辑部。因为兴趣兼性格的缘故,我更想进校报编辑部。奈何报名太晚,编辑部没有名额了,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校报记者团。虽然社团名称不一样,但毕竟都在校报办公室下面,也算是同一个集体了。
这两个社团入社都会顺利,不知道是不是太“小众”的缘故。校报记者团可以理解,毕竟纳新海报张贴在公告栏上,和各种杂七杂八的通知以及其他海报挤在一起,很难被人发现,情有可原。而白风文艺学社则在科技一条街有单独的摊位,对于喜欢文艺的同学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知为何,本院的同学报名很少。这倒给了我这个外院同学,一个可乘之机。
校报记者团早早便通知入社了,但时间过去1个多月了,还不见举行一次集体见面或安排采访活动。这段“静默期”,恰好给我留足了专心投入白风文艺学社节目排练与演出的时间。
文学艺术学院一层有个演播厅,专为文艺演出活动而建。像平时一些高校交流、学院文艺演出、学生排练等等,都可以排上用场。文学艺术学院下设音乐、绘画、舞蹈、表演、戏剧、设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诸多专业。其中,表演系学生,尤其需要在舞台上磨炼演技。
需要用到演播厅的人不少,因此常常需要提前预约。有时候预约满了,便只能择日再约,或者另找其他排练场地。在白风文艺学社排练与演出的那段时间,我们仅有两次登上演播厅的机会,一次是彩排,一次是正式表演。大部分的排练地点,都由社长东拼西凑而来。有时候在普通教室,有时候在舞蹈排练室,有时候在演讲培训室……
进社团第一天,我其实有点稀里糊涂,社员第一次见面,便是舞蹈排练。
对于要排练什么节目,在什么地方表演,什么时候表演,我完全没有概念,也不好意思问。只觉得新鲜和刺激,在现场一切听指挥,社长让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让我站在哪里,就站在哪里。
社长是一位让人一见便容易心生好感的温柔女生,我也不免对其倾慕。这倾慕不是因为她不施粉黛,却形象出众;也不是因为她身材匀称,气质养眼;而是因为她的体贴、专业和循循善诱。
师姐名叫舒佳晨,是舞蹈系的。这次节目排练是为了系里11月初举办的文艺汇演。白风文艺学社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作为社长,舒佳晨极为重视。原希望借“百团纳新”,招一些有舞蹈功底的新人。结果因为宣传不当,加上自己临时有事不能顾及,故未能如愿。
我原是作为“备胎”,出现在排练人员名单上的。第一次参加排练,我的工作主要是后勤,比如摆摆凳子、擦擦椅子,拿拿毛巾之类;因为人员不够,偶尔凑个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