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这一天,她下定了决心,要带着一儿一女,沿着巢湖往南乞讨,踏上寻找徐吉标下落的征程。
她计划从义城大张圩南埂出发,朝着白山盛家桥的方向前行,而后再转向槐林嘴。这条路线蜿蜒曲折,最少也有几十公里。望着年幼的儿女,张家三姐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但对丈夫的牵挂,让她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
出发那天,晨曦微露,张家三姐用一块破旧的布巾,将不多的干粮和几件旧衣物包裹好,背在肩上。她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拉着女儿,告别了那间虽破旧却充满回忆的小屋。一路上,孩子们懵懂地跟着母亲,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
沿着巢湖前行,湖面波光粼粼,可张家三姐无心欣赏这美景。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艰辛。饿了,他们就向沿途的村民乞讨一些食物;累了,便在路边的破庙或大树下稍作休息。战火过后的村庄,满目疮痍,许多村民自身难保,能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但张家三姐并未放弃,她鼓励着孩子们,也鼓励着自己,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就能找到爸爸。
当他们来到白山,盛家桥,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硝烟还未散尽。断壁残垣间,偶尔能看到几户勉强维持生计的人家。张家三姐带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向他们打听徐吉标的消息,可得到的大多是摇头和叹息。尽管希望渺茫,她依旧没有停下脚步,整理好衣衫,又朝着槐林嘴的方向迈进。
在这漫长的寻亲路上,张家三姐和孩子们会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他们能否在某个转角处,意外地寻到徐吉标的踪迹?这份穿越战火的执着,又能否在命运的安排下,迎来一家团聚的曙光?一切都在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上,等待着揭晓。
在那漫长且艰辛的寻亲路上,张家三姐拖着年幼的儿女,日复一日地奔波。多日的劳累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最终将她压垮。当她蹒跚着来到槐林嘴的六渡庵门口时,再也支撑不住,眼前一黑,重重地倒了下去。
庵堂的堂主恰好出门,见此情景,赶忙快步上前。她是个心地善良之人,看到张家三姐和两个孩子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心中满是怜悯。堂主蹲下身子,轻轻扶起张家三姐,招呼庵里的弟子一同帮忙,小心翼翼地将她搀扶进庙堂。
安顿好张家三姐后,堂主又赶忙让人给孩子们端来一丝稀饭。两个孩子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看到稀饭,眼中闪烁出渴望的光芒。他们端起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堂主在一旁看着,不禁心疼地直摇头。
过了好一会儿,张家三姐悠悠转醒。她看着陌生的环境,心中满是迷茫,片刻后才想起自己晕倒在六渡庵门口。她挣扎着起身,想要向堂主道谢,却因体力不支又跌坐回去。堂主赶忙上前安慰:“妹子,你先别急着起身,身子还虚着呢。你们这是遭遇了什么,怎么这般狼狈?”
张家三姐眼中泛起泪花,将自己带着孩子一路乞讨寻找丈夫徐吉标的事,缓缓道来。堂主听完,不禁为之动容,轻轻握住张家三姐的手说:“妹子,你这份执着令人敬佩。先在我们庵里安心住下,把身子养好了再做打算。这六渡庵虽不富裕,但也能让你们娘儿仨有口饭吃。”
张家三姐满是感激,泪水夺眶而出。在这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六渡庵的援手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了她和孩子们暂时的栖息之所。然而,她的寻亲之路依旧漫长,徐吉标究竟身在何处?在六渡庵调养身体的这段时间里,她又能否打听到关于丈夫的线索?是命运的转机就此出现,还是更多的磨难在前方等待?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在六渡庵好心堂主的收留与照料下,张家三姐带着孩子在庵中度过了一些日子。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她主动承担起庵堂里的诸多事务,每日帮着打点卫生、做饭。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进庵堂,张家三姐便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孩子们。她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