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形成更为紧密的战斗合力,对打破日伪顽的封锁、推进抗日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这一艰巨任务的背后,是新四军全体将士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坚定决心。
1941&bp;年&bp;10&bp;月,秋意渐浓,**皖东津浦路西区党委派驻广兴集的合肥县委书记岳炎(又名严佑民),肩负着重要使命,率领一个约&bp;50&bp;人的武装排,来到西山驿、山王集一带。在这里,他们成立了中国和朝工委。工委领导班子中,岳炎担任书记,宣济、林轩(女:)、王卓为委员。工委所领导的武装被命名为淮南游击支队,宣济民出任支队长,岳炎兼任政委。
在成立工委之前,喻言经程明远介绍,结识了家住巢北周家疃的周心抚。周心抚是巢湖地区的老党员,对革命事业充满热忱。他深知斗争环境的复杂和危险,便为岳炎准备了一条小船,将其藏在自家后面的芦苇荡中。一旦环境变得紧张,喻言等人便可借助这条小船,迅速向巢南程明远部靠拢,寻求支援与庇护。
与此同时,在巢湖地区,力量整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程明远的巢湖独立连与桂俊亭的巢南部队,在巢湖高林桥搬家巷河边进行了进一步的组织建设。他们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任命桂俊亭为营长,程明远担任政委,这支部队隶属七师领导。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皖东津浦路西与巢湖地区的抗日力量得以强化和整合,为应对敌伪顽的复杂局势,更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各支部队之间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犹如一颗颗紧密相连的棋子,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逐步构建起一张有力的抗日大网,为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注入了强大动力。
初夏时节,巢湖地区的新四军各部力量尚显薄弱,敌伪顽三方牢牢掌控着城市与乡镇,局势对新四军极为不利。岳炎所率的部队中,有两名年轻战士,自恃手中有枪,觉得打死一两个鬼子并非难事。他们未经请示,便悄悄摸到桥头集鬼子的炮楼附近,瞅准时机,对准炮楼上的鬼子“砰砰”就是两枪。
这两声枪响,瞬间打破了周边的平静,如同捅了马蜂窝一般。鬼子和伪军听闻枪声,立刻出动了200多人,气势汹汹地朝着打枪的方向包抄过来。两名战士见势不妙,心中暗叫不好,不敢往其他方向转移,慌乱之中,直接朝着巢湖周家疃的方向狂奔而去。
宣老五(宣醒民:)得知这两名战士闯下大祸后,赶忙将情况报告给岳炎。此时,大批追兵已将他们临时的据点团团包围。岳炎心里清楚,若不及时撤离,很可能会全军覆没。于是,他果断下令率领部队边打边撤。然而,双方力量悬殊,眼看寡不敌众,岳炎无奈之下,只得决定放弃原计划,向巢南程明远部靠拢。他命令部队翻过铁路,抄小路向周家疃方向撤退。
可没想到,半路上又与伪军遭遇。岳炎他们总共就几十条枪,而且子弹所剩不多,根本不是伪军的对手。宣老五一见此危急情形,当机立断,立马派两名战士抢先跑到芦苇荡中,将事先藏好的小船划了出来,接应败退下来的合巢工委成员及武装排。
后面赶来的鬼子追到湖边时,宣老五一等人乘坐的小船已经离岸有一段距离。附近的鬼子根本没有船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群被他们称作“土八路”的新四军逃离。气急败坏的鬼子对着小船一阵疯狂扫射,可终究是无功而返,只能望着小船远去的方向,无奈地发泄着怒火。而岳炎等人虽历经惊险,但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向着巢南程明远部的方向继续前进,在这场危机中暂保了力量,为后续的抗日斗争保留了希望。
高林桥至巢湖岸边,巢湖独立营的侦察兵眼尖,早早便发现远处驶来一条小船。经仔细盘查,确认是友邻部队,于是赶忙派人前往搬家巷,向程明远政委报告。程明远得知是岳炎一行,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