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饭局(1 / 3)

第84章饭局

颜红旗再次召开全体干部大队,这次讨论的议题是,张家营子那几户在深山里居住的居民从山里搬下来的问题。

颜红旗过来的这一年多时间以来,将每个住人的山沟沟都走遍了。深山里,居住环境差,阴冷、潮湿,离群索居,平均寿命比山下人要低,孩子们无法接受教育,不受大队管控。

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下山,无非就是几点原因,第一就是莫名其妙的固执,说是习惯了山上的生活,下山之后不适应,二是舍不得山上的房子,开辟出来的自留地,三是自由自在惯了,不想过群居生活,不想和和其他人当邻居,受他人的管束和约束。

这样的顽固分子,本来是有四家的,不过崔家那头子死了之外,就剩下三户人家,执着地生活在山里,宁死不搬。

虽然只有三户人家,并不影响到杨木大队的整体,但这三户人家不参加公社的集体劳动,但每年分粮的时候,却要下山来领人口粮,一个个在山上住的,虽象吃喝不愁,平均寿命比山下人低,健康情况也差很多,男的四十多岁就掉牙,女的四十多岁就绝经,看起来像是六十来岁似的。还有就是,这些人住在山里,大队上对他们的管束力太差,就拿崔老头子来说,如果住在山下,他肯定就顾忌一些。所以,颜红旗在临走之前,一定要清除这个顽疾。“刘良山大队长、赵树明主任、郝卫红主任各带一个工作小组,负责一户人家,务必在一个月之内,让这三户人家都搬出大山,到山下来生活。”三人都痛快地接受了任命。

其他人都赶紧召集自己的小组人员,忙去了,刘良山留了下来。颜红旗知道他是有事情要说,将他领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刘良山知道颜红旗的工作作风,也不废话,直接开口说:“书记,我觉得开办中学的事情,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反对就停办。”他最近尝试着转换角度,以杨木大队最高领导者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越考虑,就越觉得办中学这事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开办这么一所中学,杨木大队付出的,也不过就是修建校舍的费用而已。

好处却是显而易见,能让本大队的孩子们就近上学,多增加好几个教师岗位,本大队肯定能落下几个民办教师的名额。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隐形的,长期可见的好处,刘良山觉得,只这两个好处就已经足够了。

这事儿,颜书记在的时候,很好办,万一等她走了,再想办,可就是千难万难了。

颜红旗:“如果大家都同意,自然可以重启这事儿。”刘良山听明白了颜书记的意思,立刻说道:“牛德仁的工作我去做,这是造福杨木大队后代子孙的好事,他会同意的。”颜红旗点了下头,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对于开办中学的事情,颜红旗原本是当成离开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来对待的,可是因着牛德仁的反对,让她想到,自己的一厢情愿也未必是好事。刘良山能主动来找她谈这件事情,主动担责,颜红旗很欣慰,这位继任者,越来越有一把手的样子了。

刘良山不知道颜书记对自己的评价又高了不少,他从办公室出去后,先召集自己小组的吴阔和何国喜,去家里头开会,讨论怎么攻克山上的那家人。分给自己的这户人家,户主姓阎,一家一共六口人,一个老爹,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一个小叔子,一对儿女。

这一家人住在张家营子后山的深山里头,据说是几十年前躲战乱形成的一个小山村,原先有那么十来户人家,后来死的死,搬到山下的搬到山下,就只乘下他们一家了。

吴阔和何国喜都从来没有上去过,甚至都没有见过那家人。刘良山也是上次陪着颜红旗去视察的时候,经由张家营子社员的带领,才找去的。如果再去,恐怕还是得需要向导的带领。

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找到打动他们下山的点。屡次劝说都不肯搬下来,必然是极其顽固的,得摸到脉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