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黄宗晟这话,他的位学生顿时满脸写着惊了个呆:“师兄花二十分钟写出的四页手稿,这就够我们研究几十年?啊这……
顿时心中直呼好家伙。
知道陆师兄很牛,也从没怀疑过。
但是真的没想到让自己仰望的院士大佬,竟然说出跟陆师兄对比,自称是平庸学者?
那我们这些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的研究生算个啥?
当国内具备制造“陆安望远镜”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其核心技术工艺。
这个望远镜身上的众多技术具备显著的民用转化潜力,诸如半导体、智能手机、医疗诊断、工业激光加工等行业,都可以用得到其中的先进技术。
例如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为民用激光通信提供技术原型,能应用于海洋监测、内河航运数字化升级。
压电快反镜技术可用于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实现纳米级光斑定位,提升半导体晶圆切割效率。涉及到的真空绝热技术可用于LNG运输船的液货舱设计;镀金铍镜制造工艺可以用于高端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以大幅提高夜拍解析力;自适应温控算法可以用于空调系统,通过实时检测室内外温差,动态调整冷媒流量等等。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底子,有点也非常薄弱。
如果单论望远镜的整体制造和用料成本肯定用不了这么多钱,120亿左右就差不多了,以国内的物价,肯定比哈勃望远镜便宜。
但能够把望远镜制造出来并达到设计目标预期水准,几乎从无到有的斥巨资研制并建立一整套相关的紧密工艺制造,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把望远镜给制造出来。
陆安评估了一番,预估需要500亿左右的总预算。
8月25日周五,天文学界出了个大新闻。
今天,国内首个专注于红外波段观测的大型空间望远镜项目“陆安望远镜”正式宣布立项,投资预算500亿人民币,由陆安个人名义资助该项目。
巨额的投资预算,望远镜的名字,加上陆安本身就自带巨大的流量关注度。
这让天文学界少见的迎来了巨大的关注热度,也上了新闻头条。
项目由国家航天局牵头,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西工大、清北、科大、南大等国内20多个顶尖机构或高校院所共同参与。
基本上国内天文学领域及其有关的最顶尖的科研机构院所都参与了,预计有近3000名不同细分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到该项目中来。
项目成立大会今天上午举行,地点是京城。
陆安也赴京参加了项目成立大会,毕竟他是这个项目的唯一金主,没有他的资助,这个项目就不可能诞生。
不过,陆安这次过来参会主要是以“金主”身份来刷个脸,刷脸完毕当天就返程嘉宁。
望远镜的具体研发制造,他不会参与,也没那个时间。
已经写了四页手稿让其它科学家和工程师去折腾,剩下的就是偶尔看看项目进度如何,除非项目被技术问题给彻底卡死了,参与项目科技人员都搞不定,发生这种情况陆安才会出面。
不过这种情况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四页手稿都相当于是参考答案了,不至于这么拉胯。
到了第二天,这个事在国际天文学界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全球的天文学家知道这个事情的都坐不住了,在国内有人脉的,纷纷打电话联系国内的天文学界同行,确认消息是不是真的。
这种级别的重大科研项目,即便放在全球天文学界也都是大事件。
搞学术的天文学界们,即便是国外的天文学家,对这个项目的态度都是喜闻乐见,毫不犹豫的支持,因为这有利于他们的学术研究。
甚至已经有国外的天文学界科研团队找项目方咨询,未来“陆安望远镜”发射升空投入使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