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火车车厢排列上,三等车一般紧挨着火车头,其次是二等车,最后是头等车。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现在的火车还是靠烧煤用蒸汽驱动,所以离火车头越近,火车煤灰飘得越多,乘客会被弄得灰头土脸,另外,越是靠近火车头震动越是厉害,噪音也越大。
白家作为豪门,给顾离四人购买的车票,自然是在头等车厢。
这里设备华丽,座位就是一个单独的小沙发,上面铺着鹅绒,坐下去软绵绵的,除此之外地上还铺有地毯,边上还设有吧台等等,与后世高铁的商务座差不多了。
“虽说有五六万大洋,但感觉还是很穷啊。”
心中默默嘀咕了句,顾离看看对面座位,小六正支着下巴,懒散的翻着报纸,再看看左边隔壁两个座位上,小六和白秀珠也是看报纸、看书。
坐火车是非常枯燥的,但现在这个时代可没有手机,只有看书、聊天和睡觉打发时间。
似乎是察觉到了顾离的无聊,小六乌黑眼珠滴溜一转,将报纸往面前的小桌子上一摊,对着他问道:“顾哥哥,什么是五虎下江南呀?”
顾离往摊开的报纸上看去,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标题【五虎下江南,终大败而归!】
“这个啊!”顾离眼神微变,沉吟片刻,说道:“五虎下江南……”
民国初年,时值列强寇境,国不成国,家不成家,旨在“尚武”二字,为的是振兴中华,摒弃“东亚病夫”这个名头。
1910年,一代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聘请各地名师,公开教习武术。
消息传开,举国沸腾,从东北到岭南,自认为有绝艺在手的各派好手,或者有心见识更广阔天地的学武之人,聚集上海。李佩弦、郭子硕、黄爵珊,这些有名字可查的广东“武人”成了霍大侠的追随者。
他们学成归后,广州、佛山的青年子弟开了眼界,第一次见识到鹰爪拳、螳螂拳、谭腿等北派技艺。
就此,南北拳术有了交流。
但是,因为地域、传统、民众喜好这些原因,这时期的广东,绝大部分还是去本地的武馆学习南拳。
然南有精武会,北也有武士会。
精武会成立两年后,北方各路武林流派汇集在一起,于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与成立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遥相呼应。
至此华夏大地上,尚武精神盛行。
1918年,旧桂系军阀经过混战,掌控了广东军政大权,军营中开始盛行“以武练兵”。
这一点很合广州“福军”总司令的胃口,于是派人从上海精武会聘来拳师叶凤歧、杨琛伦来军中,还提议组建广东精武体育会。
经过短暂的筹备,1919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珠海戏院正式宣告成立了,各界名流四千多人到会捧场。
来自上海精武会的霍东阁(霍元甲之子)、沈季修、叶凤歧、李占风等纷纷南下,林荫堂、孔昌、李彬等本土名师参与其中,南北流派齐聚广州,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拳南传。
十二路谭腿、八卦掌、太极拳等北派武术是如此新鲜,迷踪拳、杀手锏、龙凤双刀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腰扎红腰带的武师溜达大街小巷,如同今日的明星一样享受着人们崇拜的目光,各大机关团体、大中小学纷纷邀请他们上门、开练,比武更是家常便饭。
到1925年春,精武体育会在广州已有弟子三千,佛山、汕头分会先后开办。
随即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更是将武术改称为‘国术’。
1929年,时任广省主席的李济深,在南京观摩了“中央国术馆”的武术“国考”,热情澎湃,考试刚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邀请考试中表现不凡的武术家万籁声、李先五随他同返广州,筹备两广国术馆。
有了重量级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