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准备栀子茶
大明宫含元殿之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处处精致,皆露出了盛世华贵之风。<1
圣人高坐于明堂,戴着整套衮冕,威严极了,令殿中每一个士子心口都一紧。圣人下首,更有贺知章与数名重臣静立在那里,衣冠整齐,肃穆沉稳。通过初试的士子只有二十余人,他们鱼贯而入,脚步整齐,走进了殿中。他们齐齐俯身叩拜,额头触地之时,心都跳得极快。只听圣人身旁的宦者唤了起身后,众人方才缓缓起身,依旧垂目而立,不敢有一丝逾矩。
紧接着,圣人便开口了:“今春不雨,遂有旱情。如今旱情虽解,却是春耕不顺,之后秋冬粮食便会不济。此次制举,吾不为考旱情之应对,而问秋冬之际,长安粮食之策。”
他的声音并不高,却沉稳如钟,字字敲在众人的心上。“诸位皆是有才之士,你们的策论,吾皆已看过了。”此时明明是春日,尚有些徐徐清风,但大殿之内的诸士子,皆觉得手心沁出细汗,脊背发紧。
忽然,圣人开口问道:“吴郡陆璟何在?”众人一惊,没想到圣人第一个问的,直接就是陆璟。陆璟微微一怔,却动作迅速地出列,脚步沉稳,深揖行礼:“某陆璟,拜见圣人。”
圣人的目光立刻就落在他身上,并未直接让他说策论,而是问道:“你可知吾如今忧虑何事?”
陆璟再一拱手行礼,深吸了一口气,便沉声道:“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产粮颇多,可供长安之用。然今漕路不畅,渭河时常淤塞,黄河三门峡段又汹涌湍急,此乃圣人心头之忧。”
含元殿内,一时极为沉静,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到。上首圣人的声音,越来越饶有兴致:“自江南调粮自长安,此法早有人提过,但江南至长安水路甚远,漕运耗费颇多,成效甚微。往往耗费船工无数,只得杯水车薪之粮,最后皆是不了了之。”“你在策中言,要分段调粮,设河阴仓,中转两道,避三门险,倒是颇有见地。但具体有何部署,不知你可否再说予吾听?”圣人没有说出口的是,在一众歌功颂德的锦绣文章中,陆璟的策论并不浮华,简洁实用,句句可行。
他平日虽然喜欢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但在治国理政上,尤其是这样的基建运输事务,他更想看到实用之策。
陆璟的声音平稳,带着笃定,答道:“启禀圣人,漕运之弊积攒已久,某以为,当下已不可在旧制上添补,须先破而后立。”“且某自江南一路行来,见运河虽由不同河道连为一体,每段河道之状况却是截然不同。故某说要分段运粮。”
圣人赞同地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陆璟的声音愈发坚定了起来:“禀圣人,某以为,在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需修建河阴仓,在三门峡以东修集津仓,以西修盐仓,三仓皆可用来储粮。如此一来,三座粮仓便将整个漕运分成四段。不再用船夫从江南一路驶至长安。说着自己的策论,他已经全然不再紧张:“以扬州为起点,先是将粮食运到河阴仓,此为第一段。因扬州船夫不知晓如何在黄河行船,扬州的舟船便在河阴仓,卸粮返程,不再西行。”
“且若是遇上涨潮风浪,这些粮食,也可暂储在河阴仓内,待天时变好,再行西行,不至如以往般,舟覆粮翻。”
“第二段漕运,自河阴仓始,由新的船夫沿黄河西行至集津仓。而这第三段,则是从集津仓始,将粮食转运至盐仓,最后,便可平安运至长安。”听到此处,圣人的语气却更威严了,忽然发问道:“三门峡河道之险,水急浪大,民间皆知,不知你该如何应对?”陆璟也并不胆怯,不疾不徐地答道:“正因三门之险不可走水,某提议,将此段改为陆运。在集津仓与盐仓间,开凿山路,将粮食运至盐仓,再重新水运入渭。如此虽多一重,却避开了最险之地,可保粮食不失,舟船不覆。”听到他这话,殿中的几位年长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