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面试
1995年3月。
京都的初春,带着股寒意。
华夏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里,正在进行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办公室宽敞明亮,陈设朴素严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气氛很严肃。此刻的姜凌很激动。
因为此刻坐在她面前的五位教授,全是我国最顶尖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尤其是坐在最中央的应璇玑教授,更是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发展的第一人,也是姜凌一直仰望的存在。
姜凌脊背挺直如松,坐在硬木椅子上,因为即将面对的考察,她的手心有些微微出汗,但眼神沉稳坚定。
应璇玑教授今年46岁,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露出饱满智慧的前额。为了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她特地换下穿惯了的制服,一件深灰色羊毛开衫搭浅色衬衫,沉静中带着一丝女性的柔和。
应璇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放着姜凌的初试成绩单、报考材料、单位推荐信。想到侄子应松茂写来的推荐信,应璇玑看向姜凌的目光带着一丝探究。眼前这个被侄子推崇的年轻女警,到底是璞玉还是言过其实?侄子的信里,用了很多赞誉之词。
一一惊才绝艳、能力超群、思维缜密、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与直觉。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应松茂的仰慕与激动。自己的侄子个性内敛、洁身自好,他与自己的通信多半谈的是亲人、工作,从不曾如此赞美过一名女性。这让应璇玑有些好奇一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应松茂强烈推荐。
其余几位教授例行询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姜凌报考的是在职研究生,由单位推送,历经严格政审,她的履历非常漂亮。再加上今年参加犯罪心理学复试的一共12名,姜凌是唯一的女性,这让教授们更加稀罕,态度很温和,问的问题都不尖锐。一一姜凌同学,你本职工作很出色,晏市公安局给你的评价很高,说你是心理画像的实践先锋。你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应用犯罪心理学对罪犯进行心理画像的?
一一你是一线刑警,为什么不报考重实践的刑侦学,反而想到报考理论性更强的犯罪心理学专业?
一一读研这三年,你有什么规划?
一一在职读研,第一年必须全脱产,你这一点你有准备吗?姜凌诚恳而礼貌地回答着教授们的问题,但她的心一直提着。她要报考的导师是应璇玑,可是应教授一直没有开口,不知道应教授是否愿意收下她。到最后,应璇玑终于说话了。
她的声音平缓,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姜凌同学,你为什么报考我的研究生?”
姜凌对应松茂私下里写过推荐信这件事一无所知,向来廉洁奉公的林卫东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她的态度很坦然。
“应教授,我报考您的研究生,源于对您提出预防犯罪观点的认同,源于我经手的那些案件,尤其是那些…没能阻止的悲剧。”姜凌眼前闪过一张张面孔:梁九善、林晓月、陈安平、孙小海……“没有谁是天生的罪犯,每一桩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血泪故事。有些人天生坏种,罪无可恕。有些人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无法回头。有的人一时冲动,悔之晚矣。还有人则是原生家庭影响导致悲剧的发生。”“怎样才能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打击犯罪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预防犯罪更为迫切。罪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是被他们伤害过的人呢?那些被毁掉的家庭呢?死去的人没办法活转过来,被残忍对待的人心理阴影仍在,破碎的家庭无法再团圆。”说到这里,姜凌的喉咙有些哽咽。
“我在刑侦一线接触过一些案件,每每破案之后都会心情无比沉重。我抓过一个纵火犯,他长期被欺凌打压、极度自卑,他纵火是为了被看见!我抓过一个杀人犯,他只有17岁,他杀人是因为对方以残忍手段杀了他养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