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的劝谏奏疏,几乎已经影响江山社稷的运转。
官家赵祯,但凡在乎江山社稷,就得注重。
一时间,臣子难以再进一步,皇帝难以再退一步,君臣僵持。
江昭踱步,沉吟起来。
此前,文武百官特意腾出近一年的时间给官家繁衍子嗣,并没有什么效果。
长达一年的时间专门造孩子,都没有结果。
几乎可预见,哪怕时间再长一点,也很难有皇嗣血脉。
并且,时间越长,官家越是不可能再有皇子。
他已经快四十八岁!
这一点,官家也肯定清楚,只是一向主动回避这种想法。
如今,富大相公拉着龙袍劝谏,官家于大殿之上长哭不止,俨然是被大相公强行点破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经此一事,官家肯定也认识到了臣民要求立嗣的决心。
这是文武百官的奏请,已经大到了他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不过,哪怕知道臣民劝谏立嗣的决心,也不代表他就要立嗣!
不肯立嗣,究其而言,无非是缺乏安全感。
皇帝缺乏安全感!
臣子要官家立嗣,也有不少缘由,或是利益考量,或是担忧江山社稷。
但究其而言,其实也就三个字。
安全感!
所谓投向兖王、邕王某一方,为的就是保住权势。
而在宦海,对于官员而言,权势附带的主要东西就是安全感。
官家无子,皇帝没有安全感,臣子也没有安全感。
皇帝有皇帝对安全感的要求,臣子有臣子对安全感的要求。
恰好,还真就有一个东西足以二者兼得。
“秘密立储法!”
江昭低吟了一句。
所谓秘密立储法,也即清时雍正创立的一种皇位继承制度:
君王生前不公开立太子,而是将选定的储君之名书于两份诏书之上,一份放在上朝的匾额后面,一份则是君王随身携带。
君王驾崩后,托孤于实权大臣,令几位托孤大臣一齐取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则立诏书上的皇子为新君。
秘密立储法的主要功能有三:
一、储君人选具有不确定性,避免皇子与臣子结党。
储君人选的不确定性,切断了皇子结党、大臣站队的可能性。
哪怕偶尔有些官员站队,也多是小官员去赌一赌,真正的高官都得以稳健为主。
最顶尖的几位,更是以成为“托孤大臣”为主要目标。
时至今日,兖王与邕王早就斗了起来,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
秘密立储法的主要功能“免却皇子结党”,已经不起效。
但,官家尚未立嗣,适当操作一下,皇嗣的“不确定性”就还能起效。
一定程度上,这能维持皇帝的威严。
二、皇帝独自掌控立嗣权。
皇帝独掌立嗣,立谁就在皇帝一念之间,杜绝了外戚、权臣以及后宫干预。
皇帝独掌立嗣这一功能,也还有效。
皇帝独掌立嗣,也就意味着灵活立储。
如今,官家无子,灵活立储的功能自然成了“帝有子,则立储作废;帝无子,则殡天后诏书示于天下。”
皇帝不过继宗室,也有担心自己将来有子,却无皇位继承的原因。
一旦过继了宗室,那宗室可就是“正统”皇子,一样具有继承权。
经过正经流程过继的宗室,那可不是说废立就能废立的。
一旦处理不好,就是一场宫变。
而秘密立储法,却是可以让君王随时更改自己的立储意向。
甚至,哪怕皇帝无子,也不影响他随时更改自己的立储想法,这种掌控欲无疑是符合君王的习性。
三、择优而立,破除了立嫡长的束缚。
制度这个东西要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