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谷祠。
偏东有清秘堂,西有柯亭。
清秘堂是三品大员翰林学士的办公区域。
游了没一会儿,雨后初霁,日光洒落。
江昭祭拜了孔夫子,就往清秘堂赶去,拜访翰林学士海承晏。
海承晏字明远,号云壑居士。
海氏清流,五世翰林!
这位是清流官员的代表人物,于仕林一途颇有声望,并非是韩系的人。
不过,是江昭的人。
海承晏,江昭的外祖父!
如今,海承晏已经五十七岁。
要是不出意外,过个几年也会乞骸骨,告老还乡。
正三品的翰林学士,乃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也是所有翰林官员的上官。
历来就任拜访上官,都是必要的流程。
清秘堂。
其内可见一须发微白的老者,这会儿正待在书案边处理公务。
翰林院历来清闲,但所谓清闲也是相对于其他衙门而言,海承晏好歹也是三品大员,公务并不少。
“外祖父!”江昭大步走进,恭谨一礼。
“昭儿?”
“来来来!”
海承晏爽朗一笑,放下手中的笔:“我得到了通报,可是等了你好一会儿啊!”
江昭走近,海承晏望着外孙,越看越稀罕。
一晃,也是步入朝堂的青年才俊了啊!
“这些日子,过得怎么样?”海承晏关怀的问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江昭一笑:“人生大喜之事,莫外乎如此,过得自是极好的。”
不出意外,海承晏又是勉励,又是关怀。
半个时辰过后。
两人走到了堂口。
“孙儿告退。”江昭礼貌的行了一礼。
海承晏颔首,就这样望着外孙远去,眼中尽是殷切期盼。
半响,一笑。
“状元啊!”
......
近午时,江昭与上一任翰林修撰郑獬进行了工作内容的交接。
反是内阁的文书,究竟是什么样式,都有详细规定。
那些政令又应该是什么样式,也有规定,不可有丝毫差错。
内阁大学士下达政令,经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修撰拟诏,还得再送到内阁去经过阁老披红,方才下达六部或者地方,进而实施。
翰林修撰要说权力,实际上的近乎没有,就是个单纯的拟诏机器而已。
内阁大学士下达政令,自动弹出拟好的文书!
其后,江昭去了内阁。
富弼、文彦博、王钦若、申伯远、刘沆、庞籍。
这六人,就是大周权力巅峰的代表。
说是言出法随神仙,也毫不夸张。
而内阁,作为一道集中权力的机器。
翰林修撰就是这道权力机器运转的柴薪。
江昭进了内阁没一会儿,出来时手上就多了十几份政令。
政令涉及经济,税收,官员选拔、考核、任免,甚至有一份是涉及军务的政令。
十几份政令,单是撰写就起码得四五个时辰,这还只是一天的量。
江昭心头一叹。
考上了状元,带上这个紧箍咒,自此再也不是凡人,人世间的**不能再沾半点.......
这能怎么办呢?
干呗!
作为新任翰林修撰,江昭也只好研究过往的政令样本,仿着撰写政令。
好在,目前尚且是在交接工作的阶段,有着上一任翰林修撰郑獬的帮助,倒也不耽误大事。
饶是如此,两人一起也是干了三个时辰才搞完一天的政令。
近黄昏,江昭缓步走出修撰厅,长长喘了口气。
这强度,简直逆天!
江昭倒也不是撑不了三个时辰。
实际上,他是那种一天就睡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