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倒是越瞧越欣赏此人,翻身从马上下来,走到堂前,见一君一臣两人步步后退,大笑道:“姚侍读说得对,我父子入长安,是为了匡扶王室,今奉父命,请代王入主东宫,主持大局。”
说罢,他一拱手行了一礼,虽然不怎么标准,倒是很潇洒。
姚思廉惊疑不定,将代王扶下堂去,坐上马车,由此人护送,到了东宫顺阳阁。
李世民拦住姚思廉:“就送到这儿吧。”
姚思廉自知代王此去凶多吉少,想要继续跟上去,谁知代王自己也不愿留他:“先生大义,没齿难忘,只是前路渺渺,也只能我自己去走了。”
姚思廉闻言泪流不止,他还年轻,还有前路去奔,能送到这里,也算全了君臣之义了,于是哭泣拜别代王。
代王进了顺阳阁,姚思廉转身,见年轻的将军不知道从哪里扯了块布给他:“喏,擦擦你的眼泪吧。”
姚思廉接过来擦擦眼泪,想了想,还是问道:“却不知是唐公哪位公子?”
“你猜?”
姚思廉心说这怎么猜,于是闭口不答。
李世民笑道:“某家中行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世民。”
他上了马,留下句话,便扬长而去:“日后我开了府,你可以来我府中做个幕僚,届时到门房报个名字即可。”
等他回了长乐宫,却见父亲大怒,大哥痛哭不已,三姐掩面而泣,正不明所以,被姐夫拉到一边,小声道:“智云,大嫂和承佑都没了。”
李世民还没反应过来:“什么?”
李渊是真的心痛,他来长安前,已经决定宽仁示下,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往事一概不问不纠,就算挖他老李家的祖坟都不管了。
但现在不一样,小儿子,大孙子,他的两个命根子都没了啊!
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大郎,二郎,你们去办,阴世师、骨仪,三族之内成年男女,格杀勿论,不足十岁者,没入掖庭!”
兄弟两个齐声领命。
就在此时,文武将佐请李渊即帝位,李渊不听,仍在观望和等待时机。
虽然他只花了半年就入主长安,速度远超预想,但根基并不稳,长安这些老臣虽然跟他多有旧交,但要说交情多深,那也没有。
更别说杨广还活着,虽然杨广是个精神江南人,刚登基就忙着修大运河,天天惦记着江都,搞得长安大臣们十分怨怼,但毕竟曾是隋朝的臣子,感情还在,譬如屈突通之流,更是对大隋忠心耿耿。
更别提这关中,还不能完全属于他。
同时,以瓦岗军为首的各路势力虽然鞭长莫及,但也都在盯着关中,此时称帝,树大招风,不符合他一贯低调的原则。
于是,李渊按照自己起兵时订立好的的路线,迎立代王杨侑为帝,拿他当靶子,改元义宁,遥尊还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甲子日,李渊自长乐宫入长安。少帝授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
他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视事于虔化门,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同时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
长子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次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第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
至此,虽然李渊没有称帝,但也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自周武王会师诸侯,东出函谷关而夺天下之后,关中地区便被视为中华王朝兴衰的命脉所在。
秦亡之后楚汉相争,项羽以关中为秦地之由,拒绝定都关中,而被刘邦抢占,终得天下。
史记由此盛赞关中之地:"背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
如今隋末混战,关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杨玄感起兵,李密投奔,所出三计:上策是袭据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