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的萨姆-3,弹长是5.89米,射程才16公里。
不只是白熊自己,来到这里的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这枚导弹的体积、射程、射高,都表示出了极度的震惊!
这里面任何一个参数看起来都仅仅是主流水平,但是结合到一起就成了顶尖水平。
关键在于,这枚导弹和雷电-1一样,同样战绩可查,虽然战绩没有那么的辉煌,但是战绩的身份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那是一架旗的f-105,在导弹的旁边一张展板上,清晰无比的展示了一堆f-105残骸的照片。
看到这里,白熊代表团的成员甚至有些庆幸,最终受伤的还是旗佬,那没事儿了。
在所有人看来,这枚简洁无比的导弹,透出一种极致的技术美感,尤其是高卢人更是这么觉得,众所周知,高卢人在“美”这个东西上有些偏执。
不过他们倒是不用在这里打这个导弹的主意,他们是单独开小灶的。
甚至就连那个被高振东和所有同志们无比嫌弃的“十-x”形弹翼,都被人们认为是技术的结晶,威力的来源。
你有战绩,你有理。
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么朴素。
而对于各代表团来说,惊喜还不仅仅是这么一点。
“这枚导弹是三联装履带底盘机动!”白熊的人能猜到一点,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这个导弹的发射车模型,简直惊喜。
对于这里的大部分国家来说,白熊的s-75是压根机动不起来的,而s-125现在也是固定阵地,机动发射是改型的事情。
一套能随部队机动的30公里中程防空导弹,在这个年头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这让突击力量或者是机动部队的防空能力陡然上升。哪怕是对于已经拥有s-75和s-125的经助会国家来说,搞上一两套这种导弹,也是不亏的。
“三联管装,对导弹的可靠性非常有保证。”有不少人早就对露天战备的s-75、125颇有微词,但是那两个导弹太大,想装进发射管也装不进去。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折迭弹翼,发射管发射,倒不是我们导研院的同志非要这么搞,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巴不得就搞个发射架发射算逑,反正这东西就是个过渡的玩意,这也是这个导弹被放上货架的原因。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但是没办法,前面“十-x”弹翼埋下的坑,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发射架会非常复杂,这个导弹在过渡期很难上舰,就连上履带底盘都很麻烦。
被自己埋下的坑倒逼着装了个逼,导研院的同志们也是哭笑不得。
不管他们是什么心态,反正参观者就一个感觉——先进!太先进了!马太效应——赢家通吃这件事情,在军事上展现得无比的冷硬直接。
“嗯,雷达还是类似s-75的雷达,这能很好的兼容我们已有的训练体系,在人员成本上会节省很多,形成战斗力也很快。”
脉冲pd是不可能脉冲pd的,这十年都不可能卖脉冲pd的,平板缝隙什么的也不行,也就只有利用原有s-75的雷达体系,才能被批准出口这样子。
不过我们倒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沿用s-75的雷达,我们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改了雷达的后端,虽然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