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计算,每章就是三两银子。
先前还爱不释手的掌柜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王姑娘,你这故事虽说新奇有趣,可通篇都是白话,哪怕不识字的市井小民,听一遍就能记住大概,而我的楼里同时顶多只能接待七八十个客人。”
通俗易懂是这故事引人入胜的关键,但成于此,败也于此——它没有了门槛。
甚至都不需要说书人酝酿情绪,哪怕是面无表情地照着读,心情也能随着男主角的经历而起伏。
一旦传播起来,速度几乎可以跟谣言相媲美。
上午刚讲了花大价钱买到的独家桥段,下午各大茶楼、酒楼花个小钱就能大致不差地安排上。
只有一次赚头,显然谁买谁吃亏。
“所以我每天更新两章,等不及的客人不就来了又来嘛。” 王葭前世见识过盗版的威力,明白掌柜们的顾虑,继续游说道。
“合着是个源源不断的一锤子买卖。”
春归楼是长门县第一酒楼,十分财大气粗,掌柜决心买个二十章试试水,只是对价格依旧颇有异议:“王姑娘,不是老夫故意压价,你那故事每章至多两个情节,人家都谣传老夫往酒里掺水,可你比老夫更过分,纯粹是水里掺酒,也好意思收一字一文?”
王葭:“……”
其实比起前世的原版,她已经浓缩了不少,毕竟只有精华、高能桥段,脑海才有印象啊。
两人讨价还价一番,王葭答应以每章一两银子的价格,为其每天提供两章内容。
因此她化身网文搬运工,每天绞尽脑汁地回忆着故事情节,然后干巴巴地列在纸上。
本打算找郑夫子帮忙润色,只是他最近白天在一家私塾教书,晚上则在准备来年的科举。
郑夫子虽然婉拒了王葭,却推荐了自己的女儿郑月娥,委婉地表示:以她水平足以化腐朽为神奇……
郑月娥倒是不负所托,经过她的润色,文字典雅优美,读来又不失朗朗上口。
且因跟王葭心意相通,几乎把她的所思所想百分之百的表达了出来,连王生都惊奇不已道:“若非早知晓妹妹的水平,只会以为是妹妹的文笔突飞猛进了。”
王葭丝毫没有找代笔的羞愧,不禁翘起大拇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月娥。”
郑月娥润笔了一段时间后,越发得心应手。
王葭干脆把故事梗概给她,让她自由发挥,自己则只需指指方向而已。
不过春归楼掌柜却不干了,“王姑娘,你以前是水里掺酒,现在打出了名声,那是连酒都不肯掺了,你对得起我们每章五两银子的价格吗?”
王葭的故事大受欢迎,虽然被传播得飞快,可由于每章都卡在销魂之处,很多有钱有闲之人为了第一时间知道后续情节,都会纷纷提前到楼中订座。
每天来往的宾客可谓是络绎不绝,春归楼赚的盆满钵满,故此每章的价格也是一提再提,最终定在了每章五两。
之所以涨不动了,除了酒楼无法扩张之外,还因为有其他几个县的大酒楼一同摊薄了成本。
由于故事过于火爆,这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风刮满整个苏州,周边几个县大酒楼都按照五两一章的价格买了当地的首发权。
所以王葭写了故事之后,就立刻开始印刷,然后快马加鞭发往周边几个县。
至于路程超过一天的县,那是不会跟风的。
原因无他,一天的时间,足以盗版满天飞,人家买盗版更划算。
按照故事受欢迎的程度,王葭若是通过出书的方式赚得更多,不过她是个实诚人,因为已经答应了酒楼老板,自然也不好出尔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