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古代我国四次大规模移民日本的真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古代我国四次大规模移民日本的真相(3 / 4)

人移居于百济。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 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这样,秦氏、东汉直氏、西文首氏等归化汉人,以其大量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地方氏姓大族,进入倭王政府,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此时移居于日本群岛的汉族,远不止上述三族。据九世纪初日本天皇政府编纂的《新撰姓氏录》所载,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 摄津、河内、和泉等地区收集起来的归化人系统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汉族),约占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这百分之三十的归化人中虽然不全是汉族,但汉族所占的比例不会小。这话说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在自觉地建设着日本,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两晋“五胡乱华”时期东渡日本的移民,大都身怀一技之长,深受日本朝廷重用。无数事实证明,大和国家统治机构的完备,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无不与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

第三次是隋唐时代(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初)。

此时,隋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状态,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鼎盛的巅峰时期。尤其是大唐王朝前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空前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相比之下的日本,则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阵痛期,国势日衰,内部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大陆移民东渡热潮日趋消退,虽仍有部分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学问僧在日本使者的劝诱下赴日,但是人数相比两晋时期已是强弩之末。

相反,强盛的大唐却强烈的吸引了当时的日本人不畏惊涛骇浪,大规模派遣使节(即遣唐使)来唐朝访问学习。

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译文: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本文引用李白的《哭晁卿衡》,其诗中的晁衡就是其中一名最著名的留学生(日文名叫阿倍仲麻吕)。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有名的是鉴真东渡。

有趣的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员交往,出现了很多唐日之间的跨国婚姻,如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娶的就是一位中国新娘。可见,跨国婚姻不是今天才有的的时尚,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相对的普遍化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藩镇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此时直至唐末,又陆续有不少民众驾舟东渡,但规模已无法与两晋 时相比。甚至有传说杨贵妃并没有在马嵬驿被缢死,而是随使者逃到了日本,据说日本还有人自称是其后裔。

第四次是宋明时代(公元13世纪末至17世纪末)。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后,一直到元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淡,官方往来基本停止,大规模有组织的大陆归化人移民浪潮也基本结束。有据可查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人琉球。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