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播种和丰收。关于野合作为礼俗的记载,见于《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闻一多先生考据,奔,朋也,风也;会,即合也。
另《后汉书·鲜卑传》记载:"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可见野合之风沿袭甚久。
东汉末年的僻远之地仍有"野妇觅夫"的习俗,如"曰南有野女,群行觅丈夫……裸袒无衣服"。野合还与"社祭"有关。
在许多上古的岩画、雕刻中有多幅"野合图"。河南洛阳发现墓门壁画绘有"一裸体女子,横卧树下,形象绘制得既逼真又颇生动"。
在四川成都发现的东汉墓中壁画上,一女子将衣挂于树上,弃筐于一旁,男女裸体在树下野合,甚至有几个男子在一旁排队等候。所以,我们见到《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斗子文出生就不足为怪了:"初,若敖娶于郐(即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于郐,淫于郐子之女,生子文焉。郐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虎乳之。郐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
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可以说,野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野合在现代人这里被解读为有伤风化。可是,我们尽管不刻意地去·开历史,这类浪漫事件却仍比比皆是。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野合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非凡的作用和无与伦比的独特意义,甚至影响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夏朝开国之君--夏启,大禹之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是他在四千余年前建立的。夏启之父绘制九州图,确立中华民族的雏形,夏启铸九鼎为天下盟。所谓"一言九鼎",确立了华夏王权的信义和威严。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无论商、周王朝开国,还是秦汉的兴起,以及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是以夏王朝定的九州作为一统天下的标志。历代王朝都以"夏铸九鼎"作为国家王权的象征,楚王多次言称"问鼎中原"就是想继承夏王朝的权柄,"问鼎大小"就是想铸夏鼎以示正统。
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开国之君启,乃大禹在涂山"台桑"的桑林里与一女子野合而怀。《吕氏春秋》记载大禹先通而后婚,四天便离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为他怀启时,追寻大禹至嵩山脚下见一大熊,惊恐之下化成石头。哪知大熊原是大禹化成,他情急下冲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
石头向北裂开,启跳出娘胎。
汉代曾有"台桑之会"的石刻,大禹作饿虎欲扑状,尘根雄起,成一触即发之势;那女子仰面披发于后,张臂屈腿以待。画面清晰可见,类似一幅十足的春宫画。
楚国大夫屈原,在他《天问》里还问个不休:"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屈大夫是不是问,像个老农的大禹,见到美女急不可奈地把她做了?
与斗子文同时代的孔圣人,对斗子文有过点评。《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邱,得孔子。"司马迁发现这一点,特别作了说明:"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敬徊,留之不能去。"他敬重孔圣人,便希望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才知他是非婚生子。《史记索隐》已经注意到了:"野合,不合礼仪。"特别是之于儒家,孔圣人更是"野者,不合礼也"。为修补圣人的这种不合礼仪的形象,晋之儒生王肃,伪造故事:"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