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武侠修真>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31章 还是缺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还是缺铜(2 / 3)

年的优先,有四十岁左右中年的也优先,事后要统计记录,每年更替换新。

还考虑到船运的问题。

日本铜矿资料相当丰富,在1962至1708年,47年间,流入中国的日铜约一亿一千四百九十余万斤,相当于清朝近30年的铜产量,当时八大晋商控制着与日本的洋铜贸易,利润高达五十倍,赚的盆满钵满。

最后赵与芮问有没有办法再增加铜料产量?

全勇说,信州五万多户,十几万人,已经差不多,你再加几万人,没有现代机械,产量提升有限,除非再买下别的矿场。

两宋四大铜场,最大的在广东韶州,史记:“元额一千万斤,元年收一千二百八十万八千四百斤。”

那边铜是挺多的,但也是以前的事,现在产量同样锐减,关键还远。

但铜钱很重的,当五和当十面值,一缗重十三——十四斤,一艘千料船正好装一万缗,如果五文钱的,就是五万贯,如果十文的,就是十万贯。

一千料船可装60吨,约12万斤,实际能装13-14万斤差不多刚好。

按赵与芮要求,两月一次,把铜钱和多余的铁料,铅料,锡料和铁锅、铜镜往这里运,全勇过来时,还能把临安球牌室收到钱,一起运过来。

1695年,日本铜矿出土价95文/百斤,出口价109文/百斤。

“现在矿场13岁--17岁少年有多少?”

这下又要付出上万贯,但秦卓和全勇也不得不承认,赵与芮舍得钱,有赏有罚,所以他们人比以前少,产量却不低。

“那是月比的,现在年终再比,补发去年,选十个组,每组发五百贯。”赵与芮道。

赵与芮不可能去那边拍下铜矿,再自己干。

赵与芮的火耗直接降到2%,甚至还有下降的空间,利润自然就高。

当时日本的铜多到什么地步?看看当时的铜价,对比现在简直不敢相信。

一年后,可以训练六千少年,同时最早的五百人,已经训练了一年半,减掉中间的轮训时间,每人最少训练了半年左右。

以铸铜钱近10%的火耗来计,假设日铸钱一千贯,官员可以只交付九百贯。

因为从信州过来的船,是必须经过临安的。

加上其他物资,最少要五艘。

“表哥给他们分了组,每月评比,已经发了奖金了。”全勇叫道,有点心疼钱。

信州矿场开了半年,前面都是在招人建设,准备,最近刚刚开始铸了两三个月,所以这次只运来五十万贯。

全勇点头记下。

“铁锅分四种尺寸,从小到大,也用模具来做。”

赵与芮当天和全勇、秦卓商量到很晚,安排了诸多事宜。

他们矿场造铁锅太简单了,本来练铁料铸铜钱,都要融出铁水,到时直接往模具一倒,就是一口锅。

看看官方铸钱仅火耗接近10%,除了工人和官方不管磨下来的粉外,还有一点就是官员们可以借火耗的理由私吞铜钱。

赵与芮一听,哈,没亏本,还赚钱了,好好:“全勇,你们干的好,你这次回去后,做三件事。”

但关键他们产量不够,月产四十六万斤,上交十六万斤,最后三十万斤铜,只能月铸四万缗左右。

火耗这名词,不知几百年前就有了,也是官方正大光明拿好处的借口。

包括高丽和日本也是奇缺铁锅。

信州没有水道能到庆元府,这么多金属和铜钱走陆路又慢又不安全,所以全勇过来,是走官方漕运水道,能从信州一路到临安,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