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武侠修真>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一条产业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条产业链(2 / 5)

术的改良。

扶苏传给巴清的信里有简单提及过造纸的流程,巴清发现找不到人之后,立刻转变了思路。

七国乱世,人才流离,或许他们要找的人早就离开了齐地。与其大海捞针似的继续找对方,倒不如拿着公子提供的简易流程找人改进。

任何技术都不是发明之后就达到巅峰的,总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发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过获得详细步骤这一环,直接开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说了,这个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纸张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公子连改进方向都说出来,那还有什么难度?直接寻找能把纸张制作得更精细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细细研究了造纸流程之后,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纸浆原料打得碎、如何制作出更适合捞纸的纱网以及如何培养出手更稳的抄网匠人上。

打碎纸浆需要改进的是工具,齐鲁之地缺什么都不缺改进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们能不能改进造纸工具,把人带回来再说。这里用不到,别的地方也迟早能用到。

巴清带着数十个匠人家族集体迁移回了秦国。

扶苏被她带来的人数给惊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话: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带口而来,其中除却正当壮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辈匠人和新一代正在学习手艺的新鲜血液。

虽然如今的匠人传承还趋于保守和封闭,讲究技术不外传,只在家中世袭。但扶苏觉得无所谓,只要想法子让这些家族壮大、人数增多就可以了。

工匠在被打压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大多售卖困难。为了避免自家人相争的情况出现,可能会选择只将技术传给其中一脉。

可只要大秦对匠人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人只会不够用,绝不至于传承者太少导致后世断代。

现在他们只传自家人不要紧,家族人多了总有愿意外传的,或是愿意和别家一起讨论、分享与改进的。

敝帚自珍并非好事,但想打破技术垄断须得一点点来。

扶苏寻找匠人的事情并没有瞒着秦王政和蒙毅,是以扶苏看完传信之后,又递给闲着的蒙毅观阅。

蒙毅看完后与有荣焉:

“齐地只是表面和平,如今我大秦已经展露出了獠牙,自然有聪明人意识到齐地也已不如当初安全了。”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匠人愿意举族搬迁,谁都能看出来,日后秦国境内才是最安稳的地方。

即便担忧秦国树敌太多被攻入关中,那也不要紧。巴清许诺将他们安置在巴蜀之地,那里有天堑阻隔,敌军很难攻进来。

二十多年前都江堰修成,自此蜀地开始成为天府之国。匠人们对此也有耳闻,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粮食产量丰足的地方,正适合躲避战乱。

由此可见,当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主持灭蜀之战有多明智。

扶苏也感叹道:

“幸有巴蜀粮仓,否则关中苦寒,哪里能支撑大秦东出。”

惠文王之子昭襄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折腾六国,依仗的除却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虎狼之师外,蜀地的粮草支援也功不可没。

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郑国渠,关中地区还未能成为千里沃野。

现在秦王政的条件比那时候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