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即使顶层不过十来平,但也是一种进步。 虽然不明白这高楼的由来,但与钢铁产量肯定有关系。 木质结构搭载钢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天津的机杼声少了。” 皇帝观望了许久。 天津并没有像北京那样进行重建,所以宽敞的街道就像许多古城那样被摊贩占领,但热闹却不少于北京。 良久,他才开口道。 “父皇,天津的织场几乎都搬到了外城,内城多是商铺居民,倒是井然有序。” 满脸胡须的朱依在一旁轻声解释着: “织场人多且杂,只能在外城。” “嗯。”朱谊汐轻哼一声,随口道:“天津多少人?” 朱依当然明白,这并不是指天津府,而是天津城。 “约莫三十万。” 朱依想了想,随口道:“由于织场众多,这里鱼龙混杂,每天数万人进出。” “北方第二城。”朱谊汐轻叹道:“倒是不错。” 他的目光投向了远处的港口。 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养活一座十万以上的城池,所需要的物资是难以计量的。 北京城不占海,少河,所依赖的莫过于政治地位。 而天津则依赖于港口。 辽东的粮食,江南的布匹,北京城的所需几乎都要被天津过一道油水,这足以让其发展了。 海运的逐渐普及,导致整个大明沿海日趋的繁华,从而更容易塑造大城,巨城。 苏州,松江,就是如此。 朱谊汐撇了一眼辽王,见其谨小慎微,并没有什么得意之色,心中不由头:“老四,你觉得天津何以繁华?” “父亲,天津一靠运河,二靠海运,三则是北京。” 辽王思索些许,立马就开道。 “没错。” 朱谊汐笑了:“北京百万人的粮食,都要经过天津,仅仅拔之一毫,就足以让天津百姓舒服了。” “不过,这只是表象罢了。” 辽王露出不解。 其他几个皇子也同样如此。 这三个理由,还是几人昨天琢磨了一整天才出来的,都认为天衣无缝。 “关键在于商业。” 朱谊汐语重心长道:“你要明白,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而土地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土地兼并,贫民定然无立锥之地。” “绍武初年,全国总人口约莫一万万人,而如今,就有两万万,翻了一番,再过二十年,怕是四万万。” “今日的温饱,到了二十年后就是饥荒,饿殍千里。” “没有土地,吃不饱肚子,再加上天灾人祸,那是什么?” “闯贼——”辽王深吸了口气。 一群亲王们也脸色泛白。 “没有刀枪,那就斩木为兵;没有铠甲,那就以纸为甲。” 朱谊汐一字一句地说着,仿佛在说一句平常事:“昔万历四十年,隶籍玉牒者,不过二十万,而至绍武初年,仅有八千人。” “十不存一啊!何其惨烈。” “那父皇,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件事?”越王刚就藩,立马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