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知晓的,叫爹也是心甘情愿。 毕竟人家留个国公给自己。 “娘——” 待丫鬟们都离去,只剩下几个贴身丫鬟后,高郃才喊了一句。 “郃儿回来了。”高桂英此时眼眸中满是温柔:“今个玩了什么?” “看人摔跤去了。”高郃随意地坐在椅子上,捡起桌子上的水果就吃了起来。 “最近要武举了,你可得收点心才是。” “没事,你儿子我本领高着呢,再不济有皇帝老子在,还能叫我罢黜了?” 这随口的话,让高桂英眉头一蹙:“你胡说什么——” “你觉得皇帝会为了你去干涉武举?” “如果你真的是作弊考过去的,皇帝必然不悦。” “我那父皇真小气。”高郃不喜道:“要求那么多,给的却那么少。” “您看那些儿子,一个个封王就藩,称孤道寡好不自在,我呢,还得辛苦考一个武举,同样都是儿子,差距也太大了。” 高桂英叹了口气,没有再训斥他。 这话说的不假,同样都是儿子,待遇天差地别。 但没办法,这是无法曝光的。 “你莫以为藩王就是那么好当的,你能继承国公,乐活一世,我就别无所求了。” 高郃点点头,没有再言语,至于心里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母子聊了几句后,高郃就离去了。 回到独属于自己的院落,高郃陷入了沉思。 他很明白自己的道路。 武举,然后进演武堂,再然后就是去从军,建立功勋,最好能够打下个爵位,到时候再继承国公,进入五军都督府任职。 毕竟多一个爵位,就代表着自己别的儿子多一个出路,高家繁荣兴旺。 五军都督府十大掌司,虽然都是由国公、侯爵担任,但一向都是名望高者先得,一路躺着继承爵位,那进都督府任掌司就是笑话。 “唉,难咯!”高郃骨子里倒是个享受的主,他伸了下下懒腰:“继承个国公都那么难,要去就藩不得累死!” 忙碌了好几天,高郃就四处闲转起来,然后邀四五好友,一起去看天津府武举。 顺天府与天津府的武举考试时间不同,考官也不一样,内容却相差无几,具有很大的参考性。 武举,也就是武科,与文科相对。 明朝的武举一向不受重视,因为武官是世职,武举录取都不一定有官位。 待到崇祯朝,战乱频繁,这种情况下武举正式登堂入室,设立了殿试,三甲传胪,录取了大量的武官,填充了地方的武事。 在四川投入皇帝旗下的杨展,就是武举出身,在崇祯年间,勇于拼杀的大多是武举出身。 就连吴三桂,也是武举出身。 但是武举的弊端也很明显,重武力大于谋略。 甚至人反问:“武举是选家丁乎?” 当然,这也是宋、明几百年来了一味刻板以为将领以武力,蛮悍为好,谋略什么的由文官们来指点就行。 绍武朝后,武举一开始是从军中选拔,后来逐步普及到了天下。 与前朝重视武力相比,绍武朝武举的变化中,则多偏向于谋略。 如此,武举一般施行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