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宅园。顾名思义,宅基地是私有的,宅基地一般还附有果园、桑园,用来产出经济作物,如水果、木材、丝绸等,这也是私有的,被统称为“宅园”。 从制度上来说,与后世中国大同小异。 北魏时期,耕地(露田)属于官府,后世属于村集体。 北魏时期,宅园私有,后世宅基地、自留地也是私有。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太长了,很多制度都能在故纸堆中找到答案。 唐代一开始也是这种制度,比如有口分田、永业田,口分田占大头国有,永业田是小头,私有,宅园同样私有。 永业田交易需要朝廷批准,宅园民间自己就可以交易,无需批准。 但这种土地制度,执行到武则天时期,基本趋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土地私有权的确认。为了抑制兼并,武周出台法令,规定土地买卖需到官府备案并且批准。 艰难以后,随着两税法的推出,朝廷基本已经放弃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不过,唐朝并不是亡于土地兼并,甚至后继的宋朝,也并非亡于土地兼并。 两税法的推出,针对一户持有的土地数量征税,令朝廷的财政能够维持。 土地多的多交税,土地少的少交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热情,事实上直到唐末,都没有什么超级大地主出现。 夏朝在土地政策上承前制,只不过强调了一下,土地买卖需要官府批准,否则不作数。且因为战乱以及一百五十年藩镇割据等因素,土地相对平均,大地主的数量比起唐末,甚至还少了很多。 如今也没太多人有兴趣投资土地,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来耕种。 但江南或许是个例外。 “你有什么想法?”邵树德问道。 “田地分上中下三等,上田、中田、下田的税率并不一样,儿觉得,是不是可以在土地数量上效仿此事,执行不同的税率?”邵观诚问道。 邵树德沉默了一会,道:“让你少去勾栏听曲,多下乡走走,你偏不听。累进税都能想出来,你这是嫌天下太安稳了啊。此策不好,别乱来。” 邵观诚一窒。 邵树德放下奏疏,耐心地向他解释:“帝王伟力在于集众。一旦众叛亲离,与孤家寡人没什么区别。朕是有足够的威望,有时候可以欺压百姓,打压将官,但凡事都有个限度。欺压一次无所谓,两次、三次甚至五次、十次,或许都没事,但第十一次,可能就出问题了。朕大力移民,已经让很多人心怀不满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行此操切之事。” 他的话很明白。 他是个威望卓著的开国君主,任性的能力比绝大部分帝王都强,而且强很多。但终究有个极限,他也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但最好不要去试。 “田税就这样了。”他说道:“不过你提供的消息也有帮助,最近几年,江南买地申状确实增多了,朕会下旨给淮南、江东、江西诸道,让他们收紧一些,暂缓批准。” “还是说回你的老本行吧。”邵树德说道:“过去一年,关税执行得如何?可有需要改进之处?” “自朝廷下令将泊脚、进献、收市等合并入关税后,同光四年南北诸市舶司共收取关税211万缗。”邵观诚说道。 这个二百余万是全国诸市舶司的总关税收入,比起之前三十多万翻了好几倍。究其原因,还是邵树德主动割肉了。 他做出表率,把海商进献给皇帝私人的“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