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沸腾书院>女生耽美>晚唐浮生> 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3 / 4)

“请长史吩咐。”曹三郎低下头,恭敬说道。

“通海州已有经学堂一间,殿下欲效仿中原,建工学、医学。你若有暇,可去授课,无需讲如何制香皂。唔,你原本是采药配药的吧,这两间学堂都可以授课,殿下定有厚赏。”任圜说道。

其实,诸科杂学唐代就有。

县一级,有经学。

州一级,则有经学、算学、医学。

大夏新朝雅政,县一级有经学、数学、医学、农学。州一级,又多了个工学——其实主要教冶铁。

在国子监一级,又多了营建等杂科。

说实话,诸科杂学在唐代就招不满学生,考学得中的前程也一般,最多当个八九品小官,甚至一辈子当不了官。

国朝因为圣人的重视,杂学地位大大提升,但囿于传统的力量,仍然举步维艰。

数学人才的主要去向是各府州的坊市,给博览会期间集中交易的商人们盘账。

少数数学人才兼修营建,那么可为营建士,虽然很赚钱,但地位不高。

工学、医学就不说了,专业性太强,至今没人做到大官。

诸科杂学之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少府监王雍,但也仅此一例。

不过也别说没改变。

比起唐代,国朝绿袍小官(六至九品)中,出身杂学的人数大增,比前唐年间多了好几倍,大部分是农学生,这是积极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杂学出身的官员,其实并没有功名在身,基本都是实干出身,整体水平未必多高。

有这个改变打底,下一步的改革就水到渠成了——打破习惯很重要,如果一时打不破,那就温水煮青蛙,让人慢慢接受事实,减少阻力。

圣人的改革,主要定在科举上。

早在建极十三年那次科考,就已经第一次按道分取进士科名额。

同光元年,第一次参加大夏科考的云南,给了两个进士名额,分别被段氏、高氏子弟考中。

同光四年(919)的科考,改革继续。

按道固定名额的学科扩大到两个:云南道将有两个进士名额、一个农学名额。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重大的改变。

经学进士有多难考,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竞争那叫一个惨烈,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还需要一点运气成分。

虽说云南华风不盛,难度没其他道那么高,但南诏时代高门大族就有许多子弟学习汉文经典,这几年又多了不少,也没那么容易考——几百个人先考乡贡,考中后再去京城考进士,一路杀出来很难的。

那么,不如试试那个农学名额?虽说是杂科,天然被经学生看不起,但考中了有极大可能做官,不比两手空空强?

最关键的是,农学容易考啊。

教材只有几本:前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后汉崔寔写的《四民月令》、后魏贾思勰所著之《齐民要术》,以及本朝王雍的《血脉论》。

四本钦定教材,内容不算很多,考题就从里面出。公允地说,比考进士容易多了。

而且前面三本书流传多年,有些人可能已有涉及,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听闻司农卿梁之夏十余年来一直在编纂一本农书,重点讲的是不同种类肥料,如牛粪、鸡粪、草木灰、骨灰的不同用途——司农寺长期实验下来,发现不同种类的肥料效果确实不同。

书中可能还有粟麦、果树的最佳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